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儿童文学:如何开创新的“黄金十年”(饶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3日09:45 来源:光明日报 饶翔

  7月9日至10日,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作协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被很多与会者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这不仅因为其规模与受重视程度,还因为它是囊括创作、出版、评论的儿童文学“全生态”会议,全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工作者和评论家济济一堂,不分界别,不分区域,交流沟通,献计献策。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满足少年儿童精神需求,繁荣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是与会者们热议的话题。

  应该说,近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绩,但为了推出更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丰富滋养作用的精品力作,还需要儿童文学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会者们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创作要深入生活、回应时代

  “儿童文学作家的现实表达能力在下降。现在很多作者过分依赖想象、才气,不接生活的地气,文本很苍白,生命力不强。”作家徐鲁认为,这可能是作家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比如自我矮化,在游戏精神的影响下渐趋娱乐化等。“儿童文学的成功,不能只看畅销,而是要在书里让人看到崇高情怀、艺术之美,归根到底还是要扎根于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表达。”

  儿童文学的范畴不仅包括低幼儿文学,也包括少年文学和青春文学。然而少年文学,特别是青春文学,主要是由与他们同年龄段的作者来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关注。究其原因,作家汪玥含认为是缘于儿童文学作家对于青春期少年儿童生活不熟悉,“青春文学应当关注当下孩子们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主题,甚至无法逾越的困境,让读者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在书中可以寻求启迪,得到成长方面的真正帮助。”

  作家徐德霞说,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儿童群体的面貌发生变化,城市和农村儿童生活条件差异较大,但他们都应该被关注。然而,当下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洋化”严重,他们的作品模仿西方奇幻、想象类作品,对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够。“对于作家来说,儿童文学是民族精神塑造者,为何会出现一味跟风、模仿外国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呢,这值得深思,希望在未来能够回归。”

  作家刘东说,当代儿童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延后,在学习、生活观念和行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直面这些变化,在观念和创作题材上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出版要有精品意识

  在中国书业版图上,儿童文学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的近十年间,少儿图书市场以年均百分之十的增幅增长。而这其中,儿童文学的比重不断扩大,至今占据了超过40%的图书份额。可以说,过去十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黄金十年”。在本次会议上,“黄金十年”的说法也不断被与会代表提及。传统出版界如何面对电子化阅读的冲击,能否开创一个新的“黄金十年”?

  作家、学者曹文轩认为,目前,数字化阅读对纸媒阅读的影响被夸大了,数字化阅读也并不是新问题。“纸媒和电子传媒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书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是可触可感的,是艺术品,具有阅读的仪式感。”曹文轩说,“数字阅读对纸媒的冲击更多是阅读形式上的,而不是阅读本身。阅读行为是人类文明,有人类就会有阅读。而作家必须保持作品质量,坚持高品质写作,由此才能有高水平阅读。”

  “出版社经常追着作者要新书,但一个作者能写多快?质量能不能保证?安徒生一辈子也就写了那么几本,我们怎么那么高产?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作家、学者梅子涵提出,在图书出版的快增长面前,儿童文学要进行“慢写作”“慢出版”。“对作家来说,每天要有自己的阅读生活,而且要读比自己写得好的东西。要反省、反观、每天照照镜子。因为要认识自己的记忆、认识自己的生活,这是很难的事情,不慢下来,根本做不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以出版社旗下的“彩乌鸦原创系列”的成功出版、“彩乌鸦系列”由引进到实现版权输出为例,阐述了“慢出版”所承载的文化自觉。“在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中可以目光长远,沉着淡定地去完成一项事业,‘彩乌鸦’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不少与会者指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艺术创作规律,放纵了一些平庸甚至格调不高的图书的流行,这是儿童文学图书出版在发展和繁荣的同时,所出现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张秋林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阅读推广,另一方面,要明确出版的价值和责任,反对盲目追求经济规模,让出版社心无旁骛地出版优秀图书。

  评论要坚持说真话、讲道理

  学者崔昕平认为,这些年儿童文学评论存在通俗化和过度精英化两种倾向,削弱了评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和对读者的指导作用。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说真话、讲道理”的要求,加强儿童文学评论工作,为评论工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当下是寻求儿童文学评论中国主体性的关键时刻”,崔昕平认为,儿童文学评论要回归中国话语体系,不应为西方文论所左右;既要有引导当下创作的作用,又要有促进儿童文学各种流派发展的长期效益。

  “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一种批评的眼光介入。”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周晴说,“我们希望在作者正式推出之前,就能有评论的、理论的声音介入,为作者的写作提供建议和参考。这种‘批评的前移’对作家和编辑都非常重要。”

  针对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上的“低俗化”倾向,不少与会者认为,批评家有义务指出什么是儿童文学,什么是伪儿童文学;什么是童趣,什么是伪童趣。学者方卫平说:“今天,当大量儿童读物开始过多地受到感官欲望的支配甚至走向不同程度的庸俗化时,儿童文学批评要做的就是倡导儿童文学的高级文化精神,抵抗儿童文学的庸俗化。”

  “儿童文学批评应从文本的审美特质出发,并最终回到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中来。”学者徐妍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