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阅读也是一种绘画(谷立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0日10: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谷立立

  书名:当我们阅读时, 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美) 彼得·门德尔桑德 译者:应宁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 谷立立

  卡尔维诺说,语言和图像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语言和图像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小说开始于画面,最终到达的还是画面。

  在我印象中,经典文学之所以魅力长存,一是因为荡气回肠的故事,二是因为百炼成金的细节。一部引人遐思的文学巨著往往有太多被忽略的小细节,回味起来倒也滋味无穷。纳博科夫在著名的《文学讲稿》里就曾提到细节之美。他要求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来一番考据研究,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比如卡列宁夫妇卧室墙纸的图案纹样,一节列车车厢的具体布局,又或者格里高尔·萨姆沙到底变成了一只什么样的虫子?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它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昭示出他们各自的命运走向。

  和纳博科夫一样,彼得·门德尔桑德也是细节控。这位资深书迷从不关心作家写作的意图,也不在意寻常的文本分析,而是着迷于文字细微的美。为此,他孜孜以求,从不放弃,多年后竟写下《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书,记录了他私人的阅读体验。当今时代注重时效,阅读也相应地变成了速读。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之后,除了对情节留有模糊的印象之外,大概什么都记不清了。门德尔桑德倒愿意放低身段,不仅慢读,而且精读。或许是职业习惯所致(他是一位封面设计师),他对图像的敏感远远超过文字。读《安娜·卡列尼娜》时,他好奇安娜究竟长成什么样。于是从托翁的描写中寻找线索,亲手画下安娜的面部特写,以获得最为精准而直接的印象。

  当我们阅读文学经典时,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没错,是画面。卡尔维诺说,语言和图像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语言和图像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小说开始于画面,最终到达的还是画面。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位善感的画家?事实上,绘画教会他们准确地把握人物特质,他们又以此反哺于创作,“以真正艺术家的纯真善感的眼光观察到了一切,并马上付诸笔端”。于是,我们看卡夫卡的简笔画,就像读了《变形记》一样,恍兮忽兮间又回到萨姆沙身边,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家。

  说到底,阅读的过程是让“角色可视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绘画的一种。普鲁斯特用“辛劳不辍的双眼”来形容阅读之苦。但其实,“辛劳不辍的”又岂止眼睛,也包括头脑。在文本世界里,读与写原本只在一线之间。作家凭空制造了碎片化的写作,我们读之,又以零碎的细节拼凑出完整的画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着自身的角色,以配合叙述的节奏:有时恪守本分,老老实实地观看故事进展;有时是评论者,跳到文字之外,指点江山;有时还是演奏者,以超越情理的幻想,颠覆已有情节,给故事一个完美的交代。

  阅读是一种再创作。我们读小说,不是为了记住情节(这是起码的要求了),而是借想象与作者同步,尽其所能地靠近他的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作家身后,却始终很难跟上其步伐,反而越落越远,被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不过,我们不能责怪作家,不是他们太深奥,而是我们太愚钝。因为当今社会信息量爆炸,过度的视觉刺激早就衰减了人们的想象力,使之归于零。这难道不是读图时代的悲哀吗?

  于是,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作家,既要把故事讲得精彩,又不能写得太过晦涩。但其实小说才是希望之所在。一旦打开书,就仿佛置身于前所未知的魔幻之地;只要一阅读,天马行空的想象就会扑面而来。可以说,好书永远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次“开始”。它呼应着你我的生活现场,也将我们带入纯然的幻想空间。这样的阅读是主动性的占有,我们参与其中乐此不疲,以想象丰满了作家文字的留白,然后将其牢牢地抓在手中。此时此刻,你才可以说,“我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