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另一个苦难民族的“诺亚方舟”(庄志霞)

——读巴彦布叙事长诗《哈尔滨之恋》随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8日09: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庄志霞

  我的家乡在上海。随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脚步声的日益临近,那个二战时期上海人民保护犹太人的故事再一次被人传颂。作为久居京城的上海人,我自然为故乡在那段交织着血与火岁月里演绎的异国情缘倍感欣慰。但是,最近我从供职了二十余年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诗人巴彦布的叙事长诗《哈尔滨之恋》中,又了解到这批犹太人二战时期在哈尔滨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史迹……

  书中通过当年出生于哈尔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离开此地到瑞士定居的建筑学教授蒙娜,讲述其犹太人父母二战时在哈尔滨避难的一波三折的经历,再现了那段感人肺腑的历史。与她结伴前来采访“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法籍犹太人、《欧洲时报》中法文双语女记者维娜,也在哈尔滨补充修改她的三部书稿《哈尔滨:寻找欧洲建筑在东方的绝响》、《哈尔滨:在东北亚的犹太人故居之城》、《哈尔滨:百年百例记忆采撷》的同时,追寻在这块土地上其祖父及其被拯救者的生活遗迹,继续两个民族间文化交往的友好事业……

  本书通过叙事诗优美的语言和令人动容的细节,引领读者踏进时光隧道,去领略那场人性与兽性的惨烈搏战,讲述当年同样被苦难浸淫的松花江,如何成为另一个受难民族的“诺亚方舟”。通过两位犹太人后代对那段“血色与黑色并行的历史”的缅怀:冬天里,为给奶牛补食,身着皮衣皮靴的他们到中国农户家讨要剩菜饭,以单衣夹袄过冬的当地百姓,把自家刚做好的高粱饭苞米饼慷慨赠与等细节,感慨于:“老哈尔滨市民啊,自己穷困时也不忘助人。”“中国人,是上帝派到人间专司救助危难的族群。”对这种普世情怀的感恩,使一代又一代犹太人称自己是“从哈尔滨放飞的风筝……早晚还要回到哈尔滨”。

  与这两位外籍犹太人对哈尔滨满怀同样火热情愫的是本书中的另两位主人公: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生于哈尔滨的退休空军大校、闯关东的后代王滨生和一生与诗相守、在哈尔滨留下“皮肉共生、骨血难分”深刻印记的蒙古族人赛音。他俩分别从山东、北京相约,回哈尔滨探亲访友。在马迭尔宾馆,邂逅了蒙娜和维娜这两位犹太女性,尽管各自的血管里流淌着异域文化的基因,性格经历迥然相异,但是对哈尔滨的维系几代人的怀恋,使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阕乡情乡音交响乐。正如“序歌”中所吟唱的:

  英雄的哈尔滨——江天之中回荡的歌,

  北国如此多娇多情;

  美丽的哈尔滨——黑土捧珍珠的画,

  神州为之溢彩流光;

  咱们的哈尔滨——夏都与冰城的双重乐章,

  全球投来瞩望!

  从当代国际发展趋势看,民族间的压迫必然造成人类心灵的伤痛,而民族间的友爱则会留下永久的美好记忆……华夏民族昨天做到了,今天仍在继续演进,给予我们的世界以正能量。本书在闪耀着这一人性之光的同时,又不乏诗情画意的描绘。北国名城的山川景物、建筑神韵,与新中国一起迎接曙光、共生共荣的历史,可圈可点的遗迹……都让人唤起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在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作协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奖评选中,本书以广袤立体的视野,生动清新的人物形象,饱含热情纯真、富有音乐旋律的语言,使它众望所归,荣膺一等奖。

  作者巴彦布钟情诗海,十三岁即在《诗刊》发表处女作,此后相继出版了《鲜奶与花朵》、《爱的倾吐》等多部诗集。作为参与创办《诗林》的主编,曾参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泰国召开的第十届世界诗人大会。年过七旬,完成了这部叙事长诗, 藉以呈献给养育了他六十年的哈尔滨以及为他至今还在倾洒心血的新老哈尔滨人。恰如“家园礼赞”一节中作者借蒙娜和维娜两位犹太人之口,在紧邻的缆车上,隔着玻璃回眸,绽开笑容,抒发的游子归来的心音:

  那秀发白齿与挥动的手臂

  同汉、英两语的呼喊

  一道投给了雄劲的江风——

  我爱你——哈尔滨

  请把我心还给我吧

  你这越发年轻的国际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