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纪实散文”的新收获(章罗生)

甘建华新著《冷湖那个地方》读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8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章罗生

  甘建华的两部文史笔记《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既是专注衡阳地域的乡土纪实文学,又是拓展湖湘文化研究的通俗学术著作,它们不但为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尤其是纪实散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而且也和其他许多具有重要审美新质的创作一道,标志着当今散文的确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新作《冷湖那个地方》更是将这些特点进一步强化与升华。

  “纪实散文”早已有之,在当今文学向文化、历史等领域不断“扩张”的“大文学”时代,散文中也出现了“大散文”:它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义散文,而是应纳入“纪实文学”系统、与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等并列的“纪实散文”。甘建华的《冷湖那个地方》与他先前的《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一样,即是这样的“大散文”——“纪实散文”。甘建华的创作不但形成了文史系列,产生了规模效应,而且也表现出独具个性的鲜明特色。他的这几部作品集,不但文体多样、形式自由、内容广博,而且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风格朴实。

  主体虔敬、题材庄重、求真务实、崇情尚理、文史融通是纪实散文的基础。衡量其“纪实”创作的成败优劣与价值大小,大致可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当然,并不是这些要素或特性在每篇作品中必须同时兼备,它们是一个综合指标,在不同文体或作家中可能有所侧重,如“文史融通”一般在传记文学和“史传报告文学”中表现较突出,“崇情尚理”一般在 “问题报告文学”与某些“纪实散文”中表现较鲜明等等,但“主体虔敬”、“题材庄重”和“求真务实”却是其基本的相通之点。

  以此来衡量甘建华新著《冷湖那个地方》,我认为,就“主体虔敬”与“题材庄重”而言,其情感深沉、意蕴饱满,且更多“青春”、“故乡”与“生命”情结。如果说《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是对第一故乡衡阳及其湖湘文化的崇高礼赞,那么,《冷湖那个地方》则是对第二故乡“冷湖”及其西部之文化的深切感念。因为,他的生命年华虽只在“冷湖”——“西部之西”抛洒10年左右,但这10年却是他求学、成才、奠定事业基础的宝贵青春岁月。神奇的西部、创业的精神、师友的情谊、奋斗的足迹,这些爱情与事业中的生命元素,无不使他魂牵梦萦、感慨万端。正是在这里,他受到了慕生忠、陈寿华、薛纪元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包括他父亲在内的西部创业者的精神洗礼,尤其是沐浴了李季、李若冰、徐迟、王洛宾等文学家与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光辉,从而使他成了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西部作家。

  从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徐迟的《祁连山下》到肖复兴的《柴达木传说》《柴达木作证》,从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我们曾深刻感受过西部文化与西部精神的神奇、伟大与悲壮。从甘建华的《冷湖那个地方》中,读者可以全面、具体、真切地认识“冷湖”——“西部之西”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民族风情与文化生态等。长达7万余字的《西部之西地理辞典》,通过对83个主要由少数民族语言音译的地名,如大柴旦、马海、南八仙、苏干湖、冷湖、茫崖、花土沟、阿拉尔、尕斯库勒湖、甘森、格尔木等的阐释,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柴达木石油精神”和创业者的无私奉献与崇高牺牲,而且也认识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与险恶的生态环境。在近6万字的《盆地文坛艺苑逸事》中,我们从某一侧面见识了李季、李若冰、徐迟、黄胄、王宗仁、陈忠实、肖复兴、贾平凹、王贵如、王文泸、杨志军、海子等文人,触摸到了他们对西部之西的滚烫情怀。在《烛光映照〈柴达木手记〉》《山高水长之风》《时光雕刻之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篇章中,我们从作者自传性的回忆与见闻中,感受到了他对李若冰、郑崇德、梁泽祥、凌须斌等前辈和师友的怀念与感戴,以及对自己青春岁月和成才之路的缅怀与反思。

  总之,从湖湘文化到西部文化,从“大西部”到“西部之西”,从人文地理到生态环境,从创业英雄到古今文人,作者的视野不断开阔,题材不断拓展——这一点,尤其是对“中国西部”这一亟待进一步开发与扶持的庄重题材而言,更有其重要的时代与文化意义。与此相连,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与见闻感受,既内蕴激情又客观冷静地再现了一个独特的“冷湖”——“西部之西”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甘建华在保证作品的“非虚构性”即纪实文学“求真务实”这一特性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