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别扭和不别扭的任性(唐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3日10:20 来源:文汇报 唐韧

  《平凡的世界》剧中,孙少平因田晓霞过世而悲伤过度,在二人曾相约的树下,梦中看到了外星人。这个情节网友纷纷表示看不懂。尽管毛卫宁导演解释,这并非剧组的“脑洞”,而是路遥原著(第三部36章)的还原,但多数人还是坚持它太奇葩,如果原作如此路遥也未免“任性”了。

  所谓“任性”,是指情节偏离了人物和环境的必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过于偶然。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创作时,作家不但可以而且必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进入写作后,自然也不能“划拉到篮子里就是菜”,好作家会在“千载”“万里”的海量素材中精心筛选。在《平凡》中路遥取用当时新“舶来”的外星人素材,确是突兀(否则摄制组采用时不会纠结)。路遥应该是希望将人物心中极度的伤情能不落窠臼地得到抒发和缓解吧?关心新事物又深爱读书看报的孙少平做个外星人劝慰的梦,也许有些道理(不像是在现实主义风格剧中“强行插入科幻元素”),若换做少安,就做不了这个梦。

  王元化先生在《思辨录·庚辑下三0八》中这样谈到“艺术的偶然属性”:“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是小说表现主题的手段——引者),那么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的嫌恶”。俄罗斯批评家歇唯辽夫曾因认为《死魂灵》中的一切细节都具有反射主题的重要意义,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正当讥评:“乞乞科夫在到玛尼罗夫家去的路上,也许碰到的农民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或三个人;玛尼罗夫的村落,也许坐落在大路左边,不是右边;梭巴开维支所称呼的唯一正直的人,可能不是检察官,而是民事法庭庭长,或者省长,等等,《死魂灵》的艺术价值一点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或者因此而沾光。”

  从上例看,有偶然属性的细节选择上具有“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宽松度;它被受众接受的底线,是不损害作品的艺术价值。

  如前述,孙少平虽具有做这种梦的条件,作家有他这样选择的权利,观众却仍旧会别扭,原因应该是这个舶来人物与前述剧集酿就的80年代“黄土”氛围反差太大(氛围应视为宽泛的环境元素),也与少平的文青身份不符——哪怕跳出来安慰他的是保尔或者普希金呢?这个处理把已经入了戏的观众(或读者)生生从戏里拽了出来,一瞬间阻隔了他们对作品的共鸣。

  那么,有没有偶然性细节,非但不损害反而还能增高作品艺术价值的呢?

  我联想起另一种偶然性细节,譬如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一书中激赏的曹雪芹写贾宝玉的一个细节。宝玉说古墓中死人头上的珍珠入药方有效,宝钗表示不知有此事,黛玉便羞宝玉,而宝玉嘴上埋怨黛玉,却拿眼睛瞟着宝钗,这个亲近眼神恼了黛玉,黛玉使性子不叫宝玉一起去贾母处吃饭,管自走了。宝玉对黛玉从不造次,按说理应马上去追,但这次他索性贾母屋里也不去了,改(同宝钗一起)陪王夫人吃斋。宝钗提醒他黛玉心里不自在,让他去陪,他却不在乎地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这是宝玉对黛玉唯一一次“冷言”(尤其还当着母亲和宝钗),偏离了宝对黛的一贯态度,因此就带上了偶然性。

  不妨设想一下它被写成别样——宝钗一提醒,宝玉拿起脚就去赶黛玉,可不可以?但比较一下你就会感到,宝玉这次有意找别扭的“偶然”若被改掉,原作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损失。

  何以见得?

  从艺术创作上看,这句偶然任性之语扯出后面一大篇有趣的小儿女口角:事后宝玉马上后悔,马马虎虎吃了饭,便“忙忙的要茶漱口”去看黛玉,黛玉并不领情,假借跟丫头说没熨平的绸子角儿,顶了他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可见黛玉先前并没马上走,原是在门外等宝玉的,她起初也没料到宝玉居然不追出来);等宝钗(大概心里有些得意吧)过来跟黛玉说她没帮宝玉圆谎,宝玉心里不受用时,黛玉再次讥讽宝玉:“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这一枪既刺宝玉,潜在地也捎带了宝钗,暗示她跟宝玉两人早已这样惯了,不明就里的外人幸灾乐祸也是枉然。

  若宝玉听宝钗的,抬脚就追,追上了故意慢走等着他的黛玉,二人乐乐和和去吃饭,也不失二人相处的常态,只是小儿女斗气的趣味荡然无存矣。

  斗气在宝玉虽是偶然,却既是小儿女们的常态,又是贵公子免不了会有的行为——贵公子在小儿女相处中任性了那么一小下,一失口成半天恨,试问凡见过、经过小儿女斗气的诸君,这种偶然很难理解么?不错,宝玉是情种,但如果他只会一味赔小心,连小脾气也一概免掉,那他就只是浇灌仙草的神瑛侍者,不复是荣国府的富贵闲人了。

  不妨也试着“思辨”一下吧。少平梦见外星人,宝玉斗气,此偶然非彼偶然。前者属于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举一类,尚在作家的选择权限中;而后者并不在“不妨这样也不妨那样”之列,这种粗看意料之外,细品又在情理之中,偏离人物“规定性格”却又达到人物性格深层必然的细节,是只有在作家与人物“神交”已久,把行动权拱手让给了人物后,才能出于笔下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