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叩响人性门环的声音(秦岭)

——评刘昕蓉散文体小说《好像曾经问过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6日10: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秦岭

  文学的刘昕蓉,是刘昕蓉文化面貌的另一个侧影。

  评价文学的刘昕蓉,已不能够轻易沿用文学圈里的落俗定义,亦不能用文学体制内的概念套路。通过文学的刘昕蓉,我观察到了一位知性女子对文学纯粹的理解。文学是海,小说是海中之海,散文体的小说属什么,我无意从理论层面诠释,我只想说,刘昕蓉不经意间已经选择了有难度的文学路径。她幸而没有受到当下文坛的约束和影响,她只顾一根筋地从心灵出发,一桨下去,反而驶出了老远。

  这样的船舱里,昕蓉一网打尽了对人性世界的感悟和观察。她讲故事的方式,机巧中弥漫着思维的灵气和诗性,哲思中镶嵌着理性的聪慧和温婉:“留给自己些未知,比让爱人体无完肤来得必要。每个恋爱的潜意识里,都那么渴望突破真实世界的灰暗。可以选择不必知道太多,否则生活又将变得索然无味。 ”“男人说,女人同时需要三个角色,常相厮守、开心玩伴和激情回味,只有相互巧用,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女人说,男人需要挑战三种感官,温暖宽厚如母爱,性感炙热若情人,精密理性似机器,统领一个精神,分属不同的时段。 ” “对爱情,多数女人会追求结果,只有聪明的女人享受过程,但多数男人会因为惧怕而装作矜持。据说矜持的男人会惹女人心痒,但男人的矜持也许只是女人一个意淫的梦。 ” ……这样的文字,让我们见识了作者笔下婚姻的虚与实、爱情的薄与厚、世相的方与圆。凡此文字,不是一句两句三句,而是妙语连珠,贝壳一样洒满所有叙事的沙滩,而她,像极了沙滩上那个踩着浪花的女人,那些“好像曾经问过你”的迷惑,如潮起潮落,一波平了,一波又起。

  我顿然明白了昕蓉选择散文体小说叙事的理由。人性的门口,你来与不来,门环,它总是在着。是期待,也是拒绝。它是那么现实,又是那么虚幻,像悬挂在门板上的神话。叩响门环的声音,感知者谁,惊动者谁,在乎者谁,完全取决于那个轻轻举起食指和中指的人。

  昕蓉不单要让文本讲故事,还要让影像讲故事,让两种叙事方式同时融入内容,把故事、讲故事的人以及读者全部蛊惑到那个深深庭院里去。文本和影像作品的搭配,完全是新媒体时代的另一种创作与阅读的对接样式。文本分“他们的爱情街” 、 “欲望的理想家园” 、 “唯有红豆” 、 “山顶的故事树” 、“理想国” 5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设10个情感脉络彼此相连的故事,每个故事既发挥着整体叙事的链条作用,同时又独当一面,自成一体,如心灵絮语,如涓涓细流,以微小说的形式缓缓汇入通篇的汪洋。而嵌入文本内心的大量影像作品,气象与意象交织,印象与具象兼容,以记录生命的力量,撑开并放大了探视精神家园的无限空间,直接把读者拽到了人性感悟的现场。当英汉双语与影像一起融入故事的每一寸肌肤,那就不能简单地用图文并茂来概括了,它完全是植根于传统同时又超越传统的,它是另一种形式与内容的默契,它蕴含的时尚、高雅元素,注定了它的坚守、突围与流行。

  至此,我想把一个美丽的中国成语掰成两半,作为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一半是赏心,一半是悦目。赏心,是因为心迹斑斓处,毕现人性世界的开阔与幽微;悦目,是因为这样的语境、影像,真的很养眼。

  但昕蓉对读者的艺术提供,却总能在“旁门左道”处直抵审美的真实,形成与一般学者、作家迥然有别的路径,也瞬间消解了我婉辞的理由。我为她的另一部英汉双语专著《天津城市民间文化之韵》中写过这样的文字:“刘昕蓉显然谙熟津门的每一道文化之门,她跨越汉文化对事物的认知门槛,用欧式语境,烩成了这一道适宜在世界视野里共享的天津文化盛宴。 ”到了《好像曾经问过你》 ,她完全变成了文学的自己。她用薄如蝉翼般的心弦,感受着人间滚滚红尘。她分明是拎着尺子、圆规、体温表、手术刀的,男女主人公心路历程上的每一串脚印、每一个回眸、每一次拥吻、每一段纠结,都被她观察、测量、梳理得如丝似缕,玲珑剔透。这不只是昕蓉在文化意义上的跨栏和越界,也不只是她在散文体小说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她跨过汉语、英语表达的文化栅栏,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枕边的、英汉双语与影像交融的文学季节。

  昕蓉多次给我聊到当代小说叙事与影像叙事的关系,在她看来,新媒体时代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提供了种种可能,这种可能将使文学更加曼妙袅娜、美轮美奂。她之所以用文学的名义选择梓地的摄影作品,是因为她从中发现了饱满的叙事力量。我认同昕蓉的慧眼,当不同的艺术形式合力叩响人性的门环,那声音必然是混声的、丰富的,会让文字的表情千娇百媚起来。我欣赏这样的文学呈现方式,所谓文学的精神,叙事的质地,在《好像曾经问过你》中显得自由,而且恬静,一如人性门环上的月辉与苍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