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坚持面对具体作品(唐晓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6日10:12 来源:人民日报 唐晓渡

  尽可能地放弃此前所有关于诗的成见,带着从零开始和不做结论的想法,踏踏实实地与每一首具体作品交流对话

  诗的一无所用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了某种共识。但从阅读的角度,也可以说这“无用”其实是一种“大用”。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比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约瑟夫·布罗斯基说得更精到了。在他看来,“读诗,是一种绝佳的语言渗透过程,也是一种非常合算的心理加速发展形式……一首诗要求读者与它合而为一,当你诵读之时,你成为你所读之作,成为构成诗的那种语言状态,诗中的顿悟和启示成为你的一部分。即便你合上诗作,它们仍然是你的一部分,因为你已不能再回到原初的状态。这就是进化的真义”。

  我们都知道,古典诗和现代诗是两个不同的审美单元,与我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加速发展”更休戚相关的,可能是现代诗。语言和形式的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经验和美感,把古体诗译成现代汉语诗会导致诗味全无,将现代汉语诗翻译成旧体诗,也无法表达其韵味。

  在不同的诗歌形态、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不同的诗人之间强分高下是不必要甚至是无聊的。阅读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们能更敏锐地感受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诗意,而不是培养我们成为诗歌裁判。因此最好的阅读是:尽可能地放弃此前所有关于诗的成见,带着从零开始和不做结论的想法,踏踏实实地与每一首具体作品交流对话。作为结晶式的精神“终端产品”,每首诗都牵动着众多层面,大至历史文化境遇和诗歌传统的流变,小至个人的遭际、性格和才具,而所有这些又都存在彼此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它被写成“这个样子”必有其道理,不能轻易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这和主动的批判性阅读并不矛盾,因为批判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作品中获得更多,而不是要寻求“正确”的唯一性,或证明我们有多高明。

  这种面对具体作品的态度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或许更加重要。因为现代诗的发展和有关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产生了大批的“主义”“流派”“代”及其各自特征的理论或说辞。对这些理论或说辞进行适当地了解不无裨益,但要警惕,不要让它们成为影响我们阅读的路障、缓冲器乃至哈哈镜。

  一定要坚持面对具体的作品!那样你就会发现,布莱克的浪漫主义决不同于歌德或普希金的浪漫主义,马拉美的象征主义决不同于勃洛克或李金发的象征主义……其间的差异决不会比帕斯的《归来》、佩斯的《归来》、荷尔德林的《归来》、庞德的《归来》,或者艾青的《归来的歌》之间的差异更小。正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诗人、两首完全相同的诗;也正像所有的树叶都在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着生命所必需的氧气一样,所有的诗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提炼世界的诗意,提供着语言生长所必需的营养。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汲取这些营养,并且使这种汲取本身也具有某种“光合作用”。

  毋庸讳言,阅读现代诗确实存在一些作品读不太懂或者完全读不懂的问题。这种情况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一是不要死抠语义,只需把握整体风貌并有所心得即可;二是一头雾水时不妨暂且放下,不要因此损害兴致和好奇心,给自己留下回味的余地。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某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已进入诗中,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读不懂”的问题相对于古典诗未必不存在,只不过大量的注疏和日常解读在无意间给你提供了若干支持而已。现代诗在这方面尚有明显的弱势,因此不能只是就诗读诗。除了直接的相关知识准备外,也要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文本内外的知识相互交汇,日久自能触类旁通。

  当然,这里的“文本外”也包括日常生活经验。诗人牛汉曾经说起,有一次他在海南岛参观,躺在一片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丛中,他突然发现身下的植物在动,而且相当强劲。他感到奇怪,连忙问当地人这是一种什么植物。令他大感意外的是,答案居然是“含羞草”。他猛然意识到,以前自己对这种植物的经验都被“含羞草”这个词遮蔽了。推而广之,我们的命名恰恰是对被命名之物的拘囿乃至窒息。这种对“词”与“物”关系的领悟可以说直接触及了现代诗的核心问题;而诗人牛汉从这一瞬间领悟中所获得的,很可能超过阅读十本书。这当然也是一种阅读,甚至是更重要的阅读,由此获得的活的知识往往会带来朝向诗的真正飞跃。

  作者简介

  唐晓渡,当代诗歌批评家,代表作:《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