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心史记——谈来新夏先生随笔(赵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4日10:15 来源:天津日报 赵胥

  来新夏先生生于书香门第,青年时期的求学阶段是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度过的。他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时代,遭遇过“文革”特殊生活的考验,可以说历尽坎坷磨砺,但内心深处蕴藏的老庄精神使其虚怀若谷,对人生有着超然而独特的理解。他的文章,或认真求实、或诙谐幽默。有的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抨击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令人观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有的对生活的某个细节片段,刻画得细致入微,衣食住行,皆成文章,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些学术性很强的文章又不乏严谨务实,条分缕析,层次鲜明,丝丝入扣,足以作为研究人员可资利用的翔实资料。

  来先生的随笔不论是阐发学术、讲史论事,还是议论抒情,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结构的严整缜密,语言的朴素清新,情感的真挚深沉。

  一般的随笔作品,可分为抒情和叙事两种,但学者出身的来新夏所作的散文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知识性随笔、抒情性随笔、叙事性随笔。

  知识性随笔。来先生创作了大量的知识性随笔,这些文章,虽以随笔的形式行文,但内容涵盖了文、史、哲等诸多方面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来先生的学识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博,在他的诸多随笔中,有的详细介绍了人们很感兴趣却不甚了解的掌故,如《故宫与逊帝》,讲述了清帝退位后的隐秘生活,通篇下来,并不像一些历史教科书中那样文字生涩,而是通过一系列详细而精彩的语言,道出了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邮票的说古道今》从一个集邮爱好者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大量关于邮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再如他的《番薯的引进》,向人们介绍了常吃的一种食品——烤红薯,可很少有人知道是如何引进的,读了这篇随笔,就会找到答案。他总是能够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让人们了解到自己身边很常见或很熟悉的事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足以看出来新夏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

  抒情性随笔。来先生的很多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都很有趣味性,潜藏着一种精深的幽默,他的幽默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浓郁东方气息的幽默,体现的是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生在江南,成长在北方,使来新夏先生具备了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豪迈,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使其胸襟愈发博大,令他在面对一切挫折的时候更加乐观豁达。由于其独有的、天生的、不可学得来的睿智、敏锐,加之对人生有着独到的领悟,使很多文章或字句往往能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有所感悟,让人读来仿佛醍醐灌顶。以他自己所阐述的“人生幸福达为先”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处世,使来新夏先生能够宠辱不惊,举重若轻。

  叙事性随笔。来先生一部分随笔是以叙事为主的。或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把一些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事情,阐明一些道理让读者有所感悟。就如《中毒记》中,来先生叙述了自己在一次开会时在所下榻的宾馆中,经历的食物中毒的窘迫遭遇。本来发生过的一系列事情,既痛苦又尴尬,但来先生能够把这些遭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出来,令人看了不禁捧腹。来先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于此可见一斑。《一个中学生的忏悔》回忆了自己在年少无知时,经常以恶作剧捉弄自己老师的种种情景,深感愧疚,使很多读者找到共鸣,也会让更多的人对尘封的往事追加忏悔。

  从来先生为很多年轻作家的作品所写书评和书序中可以看出,一旦着手,便要一丝不苟,极为认真地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认真去阅读著作的每个章节,每一篇,甚至每一句。也就是通过这样,来先生真正体味到了书中的精髓,给书籍作了很好的诠释,非常注重对书内容整体的把握,使读者对那些作品能够得到更加深一步的了解。能够得到来新夏先生题序的书,自然增色不少。来先生点评过的文章、书籍,也展现出了更多的阅读亮点。

  来先生的随笔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爱憎分明,大气磅礴。来先生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爱书、读书、著书、藏书,我们可以从他的随笔中体会到他对书的那份挚爱。有得到一部好书的欣喜若狂、有沉浸在字里行间的沉醉忘我、有对自己钟爱典籍的认真批注,当然也有痛失爱书的悲伤和无奈。从《我的线装书》《旧书摊》中,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来新夏先生得到心仪的书之后的喜悦之情。而在《藏书的聚散》等几篇随笔中,都有类似的描述,来先生自己心爱的书,在那个特殊时期当着自己的面被付之一炬时,那种道不出来的感觉,对于一个如此爱书的人来说,实是一大劫难,读之不禁令人产生义愤与同情。来先生对藏书也颇有研究,很多文章中涉猎了关于藏书文化的介绍,自己本身也喜好藏书,几次“聚散”,使来先生对藏书也有了特别的情感。来先生爱书,但并不是盲目的爱,当看到各出版社大量出版一些成本高昂,读者颇少的书籍时,来先生自然看不过去,《何必如此拥挤》等文章,道出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

  来先生的刚正秉性与认真态度也是值得称道的,目光敏锐,一丝不苟,他有一些随笔很有意思,就是专门找一些常见却经常出现语言文字错误使用的现象,仅《灯下挑眼》两篇(正、续),就挑出了很多媒体犯的错误,体现了一位学者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兢兢业业的求知态度。有时候来先生的语言也会特别犀利,《爱子病》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当看到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时,气愤之情,虽顾及情面,不愿当面道破,也要汇诸笔上,及时抨击。《老喜丧》《饶了孩子吧》则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作了批判。美德要颂扬,弊病也要指出,来新夏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让更多的人能够激浊扬清,时时警觉。

  来先生随笔对语言的运用十分丰富。纵观来先生的随笔,就会发现他的语言风格不同:一是广征博引,文字精深。这一类的文章往往是学术性较强的。如《清末三帝的年号》一篇小文,介绍了关于清末三帝年号的种种,短短千余字的文章,引用得当,语言精深,足以看出来先生的专业功底以及驾驭语言的超强实力。二是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这一类文章很多,语言朴实无华,可以符合各个知识层面的读者的阅读水平,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如《葡萄是甜的》一文,围绕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阐明自己的观点,于细微处着眼,展现了大家风范。三是诗化语言,清新隽永。文学世家的出身,与环境、经历的影响,使来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诗人情怀,虽然是随笔类作品,但辞藻间不乏诗一般的美感。如《书山路忆》,连名字都很有诗的古朴韵味,语言更是极富美感,如“回顾往事,萦绕于怀的是要检视自己的学术道路。在那悠悠岁月中,是谁伴随着我前进在这条既艰苦又充满乐趣的道路上?又是谁在茫茫书山中指引我摸索前进?那是庋藏丰富的图书馆和以向人浇灌知识为志趣的图书馆员们”。

  来先生的随笔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容,大到政治外交,小到市井百态,从大洋彼岸到街头巷尾,从金戈铁马到叫卖吆喝,大小篇章涉及了各行各业,能让各种身份、诸多职业的人从中找到共鸣,能够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来先生渊博的学识,转化成信手拈来的文字,毫无雕琢之处,不失优美,实是当代随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