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民间化叙事中的红色历史——简评长篇小说《阿拉善风云》(海日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4日09: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海日寒

  长篇小说《阿拉善风云》(巴尔木德·乌兰夫著,朵日娜译)以1931年奥希洛夫等四位共产主义战士在阿拉善地区被害事件为中心,多视点、全景式地演绎了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发生在该地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塑造了桑嘎、王勇等革命者以及毕力格图、巴图图不新、尚呼图等本土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幅洋溢着异域风情的戈壁生活画卷。

  《阿拉善风云》是一部出现在新世纪初的、较为典型的革命历史小说。小说中几乎囊括了发生在阿拉善地区的所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是一部阿拉善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演绎史。该作品与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有以下差异:

  一是叙述者的距离感。作者叙述的不是一种亲历者的记忆,而是书面史料或口述历史中的遗留态历史,是对现代革命历史的想象性重建,掺杂了更多的想象成分和民间因素。二是旁观者的冷静态度。在改革开放的新语境中,作者对革命历史采取了既全面肯定又冷静旁观的态度,没有对革命者的“神圣化”,也没有对反动派的刻意“妖魔化”,保持了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叙述和情感的“低调”姿态。三是叙述者的“本土化”立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中,一般采取两种叙述立场:一是革命历史的代言人立场,一是人民(民族)代言人立场,两者均确证作者历史立场的权威性,意在说服和教育读者。在蒙古族红色经典中,这两个立场往往是二合为一的,如《茫茫的草原》和《骑兵之歌》中的叙述者即是革命历史的代言人,也是蒙古族广大民众的代言人。《阿拉善风云》叙述立场比较复杂。一方面,有模仿红色经典的痕迹,对革命者也进行了一些传奇化的描写;另一方面,叙述者采取了更为本土化的立场,对外部力量进行着主人式的评估。

  小说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对阿拉善地区红色历史的钩沉。作品中所描写的地方史志内容,除了相关专家,外人知之甚少,这也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提高了作品的历史认识价值。

  《阿拉善风云》是一部具有较强阅读快感的红色小说。阅读快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悬疑化的叙述方式;二是民间化的叙事元素。《阿拉善风云》可以定位为革命历史悬疑小说。小说虽然全景式地演绎了20多年间发生在阿拉善地区的众多革命历史事件,展现了广博的社会内容,但全部内容始终紧紧围绕在“奥希洛夫等四位同志被害”这一中心事件周围,以舒缓的叙述展现了一系列命案及命案背后的悬念,通过对该事件历时20多年的调查,串起整个情节,营造了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阿拉善风云》的民间化叙事元素是其与过去的红色经典及内地的长篇小说迥异的一大特色。作者并没有采用一般汉语革命历史小说或国外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而是遵循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叙事传统和欣赏习惯,编织出了一种“结构松散而引人入胜,节奏舒缓却有条不紊,旁枝斜出而能百川归海”的叙述方式,在长篇历史小说叙述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总之,《阿拉善风云》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叙述特色的革命历史小说。它以地域性红色历史的钩沉、悬疑小说叙述方式的探索、新颖别致的民间化叙述风格、淳朴而多彩的大漠风情描写,体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新拓,为蒙古文长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尝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