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想象历史的方式——读梁平诗集《深呼吸》(张德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3日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张德明
  《深呼吸》:梁平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深呼吸》:梁平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我们该如何理解历史?历史并不就是封存在岁月深处的人类陈迹,或者呆立于某个暗角的无生命化石,而是有呼吸、有心跳的生命活体。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告诉我们,后世对历史的判断是主观和流动的,历史的价值始终存在于后世的当下裁决与判断,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记忆、民族习性和思维视野需要我们用神奇的想象去唤醒和照亮。梁平的新著《深呼吸》(作家出版社出版),正是借助其非凡奇崛的想象对历史进行的诗化演绎与艺术呈现。

  对中国人来说,汉字就是历史的标本,在每一个汉字中,几乎都有历史的印痕和踪影,通过汉字来想象和表现历史,也便构成了梁平诗歌的一种基本策略。《说文解字:蜀》云:“蜀不是雕虫,/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里,/那些人面虎鼻造像,/长长的眼睛突出眼眶之外的/纵目面具有关,/那是我家族的印记。”从“蜀”的说文解字里,读解出“家族的印记”,这体现的是独特的历史辨认术。《犍为的犍》最后一节写曰:“犍为的犍,/只有一个读音,/就是前进的qián。/那头公牛阉了之后,/留下了这粒字。/建元六年,/汉武帝置郡,/把这个字挑选出来,/插上了花翎,/犍就落地生根了,/有了方圆。”犍为是四川乐山市下辖的一个县,诗人从“犍”的音义索解中展开对历史的追踪,既让我们看到了汉字本身创生的源起,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地域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汉字中辨认历史还只是梁平诗中所体现的历史陈述法的极小部分,而在风景中徜徉、思忖,借助风景中的史迹追寻和文物考证,来想象和呈现大地上曾经发生的风云变幻,则构成了梁平诗中最为突出和显赫的内容。《龙居古银杏》《汉代画砖像》《吊卫元嵩墓》《西川佛都》《瓦子庵的张师古》《儒家学宫》《李冰陵》《慧剑寺》《惜字宫》《龙泉驿》等等,无不是此方面的典型之作。

  《李冰陵》首节如此道来:“洛水之上,李冰最后的脚步,/停留在这里,一部巨大的乐章休止了。/这是和大禹一样,/因水而生动的人,千古绝唱,/成为生命归宿的抒情。/长袖洛水,是他最温润的女人,/与他相拥而眠。”在李冰的陵墓前,沉吟墓主灿烂的一生和“最后的脚步”,一段生动的历史由此在我们眼前复现。在次节中,诗人继续书曰:“那双官靴上的泥土有些斤两,/尽管水路从来不留痕迹。/李冰在自己撼世杰作的落笔处,/选择放松,回味逝去的烟雨,/乌纱、朝服闲置在衙门外,/秦砖汉瓦搭建的纪念,/总有水润的消息。”从眼前的陈留物出发来追味李冰晚年的生活,巧妙凸显了这位治水大师高洁的人格。确乎,历史的烟尘早已在岁月之中湮灭散尽,但历史的真髓却在现实人间流淌漫延,不过一般人往往对之迟钝,诗人却能将它捕捉和呈现。在这个角度上说,真正的诗歌或许都是想象和再现历史的诗歌。

  《龙泉驿》第一节以极为简洁的语句,将这个古老驿站悠长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最为精炼的概述:“那匹快马是一道闪电,/驿站灯火透彻,与日月同辉。/汉砖上的蹄印复制在唐的青石板路,/把一阕宋词踩踏成元曲,/散落在大明危乎的蜀道上。/龙泉与奉节那时的八百里,/只一个节拍,逗留官府与军机的节奏,/急促与舒缓、平铺与直叙。/清的末,驿的路归隐山野,/马蹄声碎,远了,/桃花朵朵开成封面。”这描述如此凝练精致,大有几行之内写尽中国古代历史的风范。借“龙泉驿”这古老驿站的一角,诗人掀开了古代历史的篇章,并将视野由汉唐而拉回到“桃花朵朵”的现实之中,千年之变集于一瞬,在对悠远历史所作的简笔画里,诗人那敏锐的时间感知力和深厚的历史洞察力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情况下,梁平对历史的追溯和曾经岁月的辨认,往往是在现实语境中展开的。诗人以现实场景为思维起点,来想象和呈现历史,既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切品味历史的滋味,又能在现实与历史的互动中生动呈现现实的精神厚度和文化意韵。《少城路》一诗在细致追述了与这条路有关的历史故事之后,最后一节这样收尾:“毡房、帐篷,蒙古包遥远了,/满蒙马背上驮来的家眷,/落地生根。日久天长随了俗,/泉城根下的主,川剧园子的客,/与蜀的汉竹椅上品盖碗茶,/喝单碗酒,摆唇寒齿彻的龙门阵。/成都盆底里的平原,一口大碗,/煮刀光剑影、煮抒情缓慢,/一样的麻辣烫。”曾经刀光剑影、灰飞烟灭的变迁历史,就这样以“落地生根”的方式而稳定下来,并与本土融合凝聚,演进为常态化的当下生活。这样一来,历史的韵致没有凭空消散而是浸入到现实的肌肤之中,当下的生活也不是平白如水,而是散逸着久远的历史意味,流淌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血液。

  《落虹桥》是对一条街道的历史沉吟之作,诗歌先描述这条街的当下样态,并由描述当下而自然过渡到对历史的反观与追叙之中,结束语则以议论语式铺展开:“没有人与我对话,那些场景,/在街的尽头拼出三个鲜红的繁体字/——落魂桥。落虹与落魂,/几百年过去,一抹云烟,/有多少魂魄可以升起彩虹?/旧时的刑场与现在的那道窄门,/已经没有关系。进去的人,/都闭上了眼,只是他们,/未必都可以安详。”

  诗人以一个当代人的精神视野来观照历史的风烟,在那里阅读出别样的人生味道。可见,在现实语境中烛照和品嚼历史,是可以挖掘出诸多启人心智的深意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