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识得书中好滋味——读王鼎钧《书滋味》(艾里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9日10:02 来源:河北日报 艾里香

  王鼎钧先生是公认的散文大家,其作品独树一帜,呈现出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王先生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其最新著作《书滋味》(江苏文艺出 版社2015年4月第1版),是一本读书杂感的结集,也是他晚境心曲的委婉表白,正如他在《文心来龙(代序)》中所说:“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确未打算符合 某种规范程序,只是偶然读了一本书,很喜欢,心里生出来一些意思,不免说给朋友听听,或者进一步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看,可以说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

  书中滋味是什么?王鼎钧把抽象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味觉经验,借用古人诗句“有味诗书苦后甜”来谈读书。于是,他笔下的作家,皆是有“滋味”的:辣而 有味,南方朔也;苦而有味,三毛也;咸而有味,杨牧也;甜而有味,痖弦后期的诗也;酸而有味,余光中晚期的散文也。他还拿自己的回忆录四部曲作类比:第一 册写少年故乡,滋味如同饮乳;第二册写抗战求学,滋味如同饮水;第三册写内战风波,滋味如同饮酒;第四册写台湾三十年,滋味如同饮药。真是“酸甜苦辣咸, 书中滋味长”。

  王鼎钧说自己读书实在很少,自然是一种谦虚之语。但他说“一生最好的时间精力,都用于逃难打工以及承受强者的压力”,竟令人一时无语。而有着如此的经历, 他对于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体味出某些独到的滋味与见解,或已成必然。他点评齐邦媛的《巨流河》,尝试着从历史纵深处写起,描绘出一幅硝烟弥漫的历史长 卷,而自己则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在品味别人文字的同时,他亦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苦难。那种况味,局外人或难以尽数体尝。

  王鼎钧的读书文字有独特的阅读味道。在他笔下,小说家朱天心、朱天文姊妹俱被纳入张爱玲谱系,但“味觉”并未重复,大朱如橘,小朱如橙。鲁迅的作品绝对影 响了张天翼,读前者如吃核桃,读后者如嗑瓜子。他读梁启超时联想胡适之,梁如羹,胡如汤。梁实秋、陈西滢风格相近,梁如莲子,陈如松子。他认为,如果读书 的时候和饮食联结,可以增加读书的乐趣,如果饮食的时候和读书比附,可以增加食物的甘美。他娓娓道出了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能找回丢 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王鼎钧的作品风格圆润,境界圆融,浑然天成而不造作。他写读书的文字,亦是如此。他觉得,读书是在筑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自云读小学时候,一度亲近过郁达 夫,郁达夫写漂泊的经验的文字给了他一种无形的美感。他喜欢这种漂泊的美感,更喜欢带着自己的人生况味进入到书本当中。他写的读书文字,并不像专业文学评 论者那样拿腔拿调,文字里多了几分闲适与自在。虽然,他的读书杂感,也带着“论”的式样,但却更忠实于个人的感性经验与人生感悟。他的这种借他人之酒杯浇 胸中块垒,是在深沉之外,自有了一份天真。

  读完全书,感觉王鼎钧的读书文章,有文学评论的影子,有书评的印记,更有信手拈来的无拘无束,他自认算是杂文的一支。这种杂,或在于所读之书常常是个引子,引出王鼎钧自己的亲历,引出看似漫无涯际的情感抒发。而文章的好看,大约亦正在这里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