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真情之美 原创之新——读魏平的散文有感(袁学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9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袁学骏

  魏平的散文创作时间不长,但已经引起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读到她的《母亲的眼睛》《曾经有过女兵梦》等篇什,便感到她不但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且写出来就有打动人心的真情之美,更有新颖的原创之新。

  魏平的记叙性散文写作也并没有什么秘诀,她是紧紧地抓住了一个“真”字,用她本有的真性情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在《母亲的眼 睛》中,她写自己13岁时发现母亲半夜到厨房去,摘下一个眼球进行清洗,让“我”非常害怕。后来才知道,母亲在怀着她时患了青光眼,有时疼得她用头撞墙。 医生让她打掉孩子保眼睛,她却毅然决然地说:“宁可失去自己的眼睛,也要保住孩子!”于是就摘除了她一个眼珠,换上了一个硅胶水晶球。作者写到这里便感慨 道:“爱美的母亲失去了一只眼睛,留下了我。我的身躯和生命是她以牺牲了眼睛的代价换取的。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多么伟大而无私无畏的母亲!”从此作者也 就更加感恩于母亲,关爱母亲无微不至,却又感到一辈子报答不完。在另一篇《我的奶奶》中,作者回忆了奶奶与爷爷艰难度日,不料爷爷被人暗害,她便一人挑起 了抚养儿女、顶门立户的千斤重担。抗日战争一爆发,奶奶就先后把三个还是少年的儿子送到八路军中。那时烽火连天,娘送儿子妻送郎。奶奶每次送儿子出村,都 强忍着眼泪告诫儿子:“别惦记家里,要多打胜仗。”这是一个戎冠秀式的子弟兵的母亲。如果说“我”的母亲为了保住“我”的生命而苦了自己,为了儿女付出一 切也无怨无悔,那么奶奶主动送子参军更是敢割自己的心头肉!她深明大义,而且义薄云天。魏平还写出了国际知名女士陈香梅,这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爱国者。作 者笔下的三位女性,都是作者倾心刻画的典型东方妇女形象。

  作者总是以自己曾经的感动,让我们与她同样地感动。在《那年我放电影》中,写自己从工厂调到电影队的那个秋冬,“我”曾经连放六场朝鲜的悲剧 《卖花姑娘》。观众们落泪,她也就落泪,每次出发之前,都在左右衣兜里多装几块手帕,放完后手帕就全被自己的眼泪浸湿了。的确,卖花姑娘花妮的贫寒家境和 屈辱经历曾经打动了整个中国,今天被魏平细腻而深沉地描写了出来,不能不又让今天的我们大受感动。还有一篇《站票》,追忆“我”和师傅每天在长途汽车站售 票,按时开窗,售完就关窗。春节前的一天大雪纷飞,坐票站票很快售完。有个老人一再祈求给一张站票,说家中老母病危必须连夜赶回。师傅不讲情面,用算盘把 老人伸过来的头打回去便关了窗。“我”处于对这位老孝子的同情心,想卖给他一张却又不敢。恰巧师傅出去方便,“我”就机警地向老人招手,火速地卖给他一张 站票,在师傅回屋时“我”已经落下了小窗。这个“小动作”不光明正大,却有“我”的善良,“我”的社会良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作者用“我”的行动和心理活动打动了我们。

  魏平散文的真实、真切甚至逼真,在于作者注重亲历。除了上面几篇,还有《曾经有过女兵梦》和《又梦槐花香》。前者是作者写“我”从小受家庭影 响,崇拜英雄,不爱红装爱武装。十几岁时,“我”就强烈要求到三叔的部队去当兵,结果年岁太小,终于被叔叔婶婶劝了回来。而“我”至今仍然羡慕军人的橄榄 绿,惋惜自己没能入伍。行文中,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我”的天真烂漫和少女的任性、难缠。后一篇中更有些闹剧意味。“我”从小爱吃糖,而那年代糖票又少。 “我”也喜欢姥姥的玉珠,一天没糖吃就拿出玉珠来含在嘴里,做着吃糖的样子,出去与一个同学玩耍。同学讲了一个逗人的笑话,“我”一笑就把珠子咽了下去, 便恐慌地跑回家,号啕着让母亲和哥哥带着去医院救治。哥哥知道这死不了人,故意拖延,“我”就哭得更加伤心。后来这件事便成了一家人的趣谈。作者对“我” 的害怕心理写得很到位。还有回忆自己婚恋经历的《那一年,我们遇见》,写将要大学毕业的“我”回绝了多少同学、老师的青睐,又写赶上了惊心动魄的唐山大地 震,之后“我”的闺蜜来向“我”推荐了她的二哥。原来他也是中小学时代的同学,只是互相很少搭话。于是我们开始了书信来往,青梅竹马,很有缘分,最后两人 美满地结合了。

  读着魏平的散文,想到十分尚真的陆贵山先生曾经说:“无真的美是虚美”,“无真的善是伪善”,“无真的情是矫情”,作家要追求“真中见美,真中 见善”,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魏平一上手就遵循着真善美的创作原则,她无真不言,无善不言,无美不语,而且以真为根,达到了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她的作品富有人间真情,生活真味,充满着温暖的人文情怀和润人心灵的正能量。

  文学贵在创新,贵在原创。从上面论述中就可以知道,魏平是一位原创者。她从选材立意、艺术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独特性,总使我们有一种新颖、别致 感。她句句发自内心,篇篇流自心田,绝不做作矫情,绝不模仿,绝不拾人牙慧。正如她在一篇散文中说,自己常常在午夜时分写作,历年的往事便像影视镜头一样 在脑海中反复重放。那么她不用编造或在词句上修饰就已经很感人了。她生活经历的独有和叙述的真切,就使她无论写亲人、写自己的各种生活积累都是原汁原味的 创新。她少年时代的回忆是如此,记述近年的城市生活、家庭生活也是如此。例如那篇《邂逅海底捞》,是写省城一家火锅城的人性化服务,热情周到得让人“受不 了”。还有《拾核桃》,是写亲友们到山里去打核桃,“我”因公延误只赶上了拾核桃,就是到打过的核桃林里寻找落脚。大家在核桃树的上下左右观察寻找,把零 散的核桃一个个地发现,这中间产生了多少劳动的情致和亲友之间难得的快乐,通篇妙趣横生,幽默风趣,引导我们做着快乐的阅读。这些年来,本人读散文不少, 没有见过谁写卖站票、吃海底捞、拾核桃,也没见过写舍眼睛保女儿的母亲和三次忍泪送少年儿参军的奶奶。已见的演电影故事也不是她这样以泪洗面的放映。

  魏平还写过几篇与文学界人士打交道的体会式散文,其中较早发表的是《文学散发的魅力与芬香》,说自己被上级派到河北省作协来,使得我这活了大半 辈子的人,“在工作之船即将靠岸之时,终于有幸停泊在文学的岸边,享受着文学的沐浴和滋养,也是圆了我的文学梦,一生梦寐以求的文学情愫得以释怀”,因而 非常感谢“生活的赐予”。其言其情,真挚可亲。魏平自觉地与文学名家和新秀们交朋友,一起谈文论艺,就是与文友们一路同行。她的文学之路还很长,也一定会 很灿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