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系列化”走偏和出版的责任(魏钢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9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魏钢强

  对于儿童文学“系列化”现象,我的看法概括起来是三句话:一是问题真存在,二是出版有责任,三是环境须营造。

  问题真存在

  问题不光存在,而且早就引起了注意。2013年5月“彩乌鸦中文系列”作品研讨会上,金波先生对这套书“单本呈现、集优组合”的编辑方针表示赞 同,他说:“现在的时尚是系列呈现,而单本呈现就很难藏拙,一本就是一本,这对于作家是很高的要求,对于推动儿童文学真繁荣有积极影响。如果作家都能以写 好‘这本书’来要求自己,中国童书就能出现更多的集优组合,这才是中国儿童文学整体的发展,是真正的大繁荣。”话不多,但充分体现了一位负有责任感的老作 家对“儿童文学真繁荣”的热切期盼和对“系列呈现”的创作和出版现状的清醒省察。

  系列的创作样式本身不是问题,大量的经典给了我们榜样。我参与编辑的“弗朗兹系列”就是这样的作品。作者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第一位同时 获得安徒生奖和林格伦奖的作家,这一系列薄薄的小册子有十几本,每本一万多字,她从1980年前后开始,足足写了30年。作者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精彩,故事 不雷同,人物性格有发展,是可读性极强的艺术精品。

  但是,“系列”存在的合理并不能掩盖现实中的走偏走样。无论是创作的“系列化”还是出版的“系列化”都存在问题。后者的问题在于盲目跟风、同质化现象严重、片面追求规模以及其他现象——你只要稍稍对比一下各家的书单就不难发现问题。

  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刚刚步入儿童文学创作行列的青年作家,他们真诚地以为这就是儿童文学的模样。我们接待过这样的作者,对于儿童文学的经典知 道的很少,读过的全是市面上成系列的畅销书,并且熟知里面的桥段。而且,他们中有的已经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过若干个系列了。如果让这种平庸的模仿挤垮优秀 的创造,这将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出版有责任

  让“系列化”成风,说到底是出版的选择。一本优秀的单篇和一套相对平庸的系列,出版社会选择哪一个?通常是后者,因为后者更好卖。

  “系列化”已经成为图书创作——生产——推广——销售的一种模式,并且伴随有配套的定价策略、宣传形式和促销手段。而且,只有“系列化”才能 “品牌化”,规模愈大效果愈显,即便不能以质取胜,至少能混个脸儿熟。只有单品或很少的品种,作家签售不够路费,网络销售不够邮费,无论是作为图书品牌还 是作为作家品牌都不值得包装。儿童文学创作,被单纯纳入童书生产链条中的一环,最终不是作品内容决定作品形式,而是图书产供销的流程决定创作的内容和形 式,倒逼作家进行系列化创作。

  艺术创作应该求新求异,别人没有实现的,自己没有尝试的,这样的创作才有价值、有意义。如果市场上什么好卖写什么,什么好卖出什么,不光内容如 此,连包装形式也是这样。模仿别人,重复自己,数量再大,也是在低水平徘徊。重市场效益,重规模效益,忽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其实也忽视了少年儿童的真正需 求。不要让排行榜绑架了质量评价和价值评价。

  坚持就意味着放弃,追求艺术质量是有代价的。我们出过一本书叫《我是白痴》,台湾作家王淑芬写的,是非常优秀的一本书。渠道一次次反馈的意见是 说这个书名不好,家长排斥,不利于销售,建议改名。我们坚持没改:第一,书名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必须尊重;第二,作者有让自己的书不畅销的权利。当然, 这本书后来的销售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前些年,海飞先生写文章评价“彩乌鸦”,引发了“慢出版”的话题。实际上,慢出版不是我们想慢,而只是尊重创意产品的生产规律,给创作以必要的 自由空间。好作品并不是慢出来的,甚至也不是磨出来的,更多的时候需要的只是“等待”——就像是等待一个梦,这要比等待一颗种子发芽更难。

  环境须营造

  精品佳作的涌现需要环境。环境如何营造?提出问题就是十分可喜的一步。少儿图书质量问题一直受重视,但通常只重两头:一是导向性的问题,包括内 容是否低俗;二是编校质量问题,比方说“想象”不能写作“想像”。一旦出现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全国通报。把艺术质量这样的关乎文化繁荣的重要问题放到台 面上来讨论,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和很好的开始。

  尊重创造,拒绝平庸,让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广泛的读者,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阅读推广,并且有意识地培养成熟的消费者 群体(这是提高质量最重要的保证),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这比开发创作基地,提供创作基金更为迫切。如何评价创作,不要让各种形式的迎合钻空子、占便宜。国 外的纽伯瑞奖、凯迪克奖为什么叫好又叫座,恒定的评价标准摆在那儿。我们社引进凯迪克大奖的图画书,在封面印上奖章是要收钱的,而且收费绝对不低——每本 书定价要提高几元钱,直接影响到图书成本。但这钱人家收得理直气壮。

  另一方面,出版也需要宽松的环境。这次纽约书展,我们和合作方麦克米伦集团举行会谈,特地询问了其旗下儿童出版集团的员工人数和图书销售收入, 具体数字不便公布,只能说让我们震惊——不是因为数字大震惊,而是恰恰相反。尽管如此,其沉淀下来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产品,是我们同样规模甚至更大规模 的出版社无法与之比肩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