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构筑新史传的审美视角——评季宇的《淮军四十年》(方维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6日09:34 来源:人民日报 方维保
  《淮军四十年》:季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淮军四十年》:季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对历史的迷恋,是季宇文学创作的一个情结。他早期的历史小说,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手法,表现战争时期令人扑朔迷离的历史和人性。后来,他开始走出小说的想象进入史传的书写,所以有了《段祺瑞传》《燃烧的铁血旗》等创作。就历史创作来说,季宇主要专注于中国近代史。一个作家从文学想象的场景走入具体历史的场景,往往会陷入历史的记录而不是小说的想象,能不能合理处理这个矛盾,对任何一个历史小说家都是考验。

  季宇的《淮军四十年》的价值在于,他经受了这种考验——在历史小说之外,季宇找到了历史叙述的新路径,以此点燃中国史传传统复兴的星火,并且获得了较之于传统史传更加宏阔的视野。

  《淮军四十年》从淮军建军的1862年,一直写到庚子事变。通过淮军这一政治和军事集团的兴起和衰落,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淮军走向溃灭的过程。这种对于历史大势的把握,是一种宏观的抽象和概括,它表现了淮军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有着鲜明的历史观和价值判断,有力避免了中国传统史传所陷入的琐碎历史场景的叙述漩涡。季宇在围绕淮军的兴起、鼎盛以及衰落的过程,一步一步铺展开来,淮军的军事行为,淮军将领的人格特征,这些军事将领的政治人事关系网络,看似庞杂,却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走势。

  季宇的《淮军四十年》在宏大叙述的同时也赋予历史以画面感和生动性。历史叙述的生动性是史传书写的一大难题。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史实的任意调动和改编,对于历史现场的随意虚构,都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再生动的小说也不是历史,它对于历史的传达是观念性的。中国传统的史传有其生动性,原因在于它也会经常性地去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但是,这也会导致其文学性上升而历史性下降。在《淮军四十年》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有意回避历史小说的笔法,这对于一个以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见长的作家来说,是艰难的,但是他做到了。

  作者在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构筑起了他的新史传叙述的审美视角。中国传统的史传,尤其是本纪、列传等,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构筑历史的。但是,现代正史叙述则往往弱化人物而强化事件,历史因此而成为冷冰冰的事件史和社会学叙述。《淮军四十年》本是事件史,作为整体的淮军是一支军队的历史。依照历史事件而推进叙述,这是常用的方法。但是,季宇继承了中国史传的传统,他将淮军的历史叙述为人的历史。他通过叙述淮军的具体的人的行状,展现了李鸿章、刘铭传、潘鼎新等一大批淮军将领活生生的人生情状,彰显了他们的性格,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化出身、性格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与淮军兴衰的关系。

  历史叙述必然涉及历史的评价问题,季宇对于淮军及其将领的历史评价既有着现代性又有着基于乡谊的偏爱。中国传统的历史评价方法,孔子写春秋,创造了春秋笔法,讲究暗示和“微言大义”,也就是在叙事中暗含褒贬,委婉地表达作者的倾向。季宇的《淮军四十年》,一方面采用了唐书等方式,经常在卒章的时候,来集中地表达他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另一方面,季宇的评价并不全是自己的观点,他往往又将多重的声音引入评价的语境,形成了多种声音的对话。

  季宇以他的《淮军四十年》和之前的《段祺瑞传》《燃烧的铁血旗》,建构了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史传写作方式,值得肯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