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才女的优雅写作(孙永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1日10:58 来源:青岛日报 孙永庆

  潘向黎说:“我真的爱文学,而且自认是很纯粹的那种爱。我不用它来改变命运,用它来挣钱糊口养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喜欢文学就一定要弄成职业,就像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死乞白赖地结成夫妻、柴米油盐那样。如果可能,我愿意对文学就一直‘纯粹’下去,与生计无关。我可以不写什么,但是我肯定我会终生阅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我随时可以放弃写作者的身份,只以读者的身份亲近文学。”她的这段告白,反映出她写作和阅读的目的和心态。这种“纯粹”的写作,这种没有功利的写作,字里行间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 “优雅”,清丽雅致。散文随笔集《无用是本心》(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本这样的文集。

  潘向黎的游是诗意的游。《有所思,所思在长安》,灞柳凄迷,灞桥折柳承载了多少故事,李商隐的“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但最打动潘向黎的是《忆秦娥·箫声咽》,正是这些诗词赋予灞桥灵魂,虽然灞桥风雪不复存在,在灞河上她神游了历史上有名的 “销魂桥”;沉香消歇,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沉香亭,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中的“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此句中的“花萼楼”就在这里,最牵动潘向黎神经的还是沉香亭,这与李白有关,想当年李白醉意犹浓,沉香亭内杨贵妃娇艳无比,春风轻拂,异香四溢,熏透丽人的襟袖,李白即兴赋诗《清平乐》三章,那国色天香的余香,只在《清平乐》中不绝如缕,流传后世。在《金陵散记》中,由“长干桥”引出一段诗话,作者与朋友漫步长干桥,朋友说背首长干桥的诗,但在唇齿间,却又说不出来,“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疑猜。”是李白的《长干行》,刚才在作者脑中一闪而过的似乎不是这首诗,回到旅馆,想起了崔颢的 《长干曲》:“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在秦淮河边,她没有像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样写,而是写在河边茶馆喝茶,老年茶博士让她惊叹:“不愧是南京,随便哪个角落都可能冒出个带古风的人,叫你想起这是六朝古都。”景因人而名,人因景而雅。

  潘向黎的读是诗性的读。她读书追求“真水无香”,是一种境界:自然、平静、清澈、淡漠无痕、空阔无边。看了《徒然草》感叹道:“那些超越了贤愚得失之境的真人,我们是无从得知、无从了解的。盛名、美名如同芳香,藉此我们才能了解一些古人的人中精华,但是那些真正大智大慧、超出尘俗的人,却如同纯净的水,是没有香气的,更不会远近飘扬。除非有福气接触到他们,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做到那样的纯洁和一清至骨。”读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的吃吃睡睡,有一种风雅,是位博学而有趣味的人,张岱好可爱;在《西湖梦寻》中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苏东坡写西湖的诗多出四句,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读书要善于发现更美好的东西;她读人能抓住其特点,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于纸上。在《夏天最后一朵白玫瑰》里,把李子云老师写成 “白玫瑰”,美丽高贵,有“淑媛”的气质,写朋友聚会,写“非典”中的李老,写李老对文学作品的品评,永远那么优雅出尘,那么气定神闲,有时充满机趣,有时还有点“童言无忌”。我特喜欢她的 《闲话毕飞宇》,通过电视台录制节目,朋友间玩扑克,写了毕飞宇的拧,通过与朋友的交往,写出了毕飞宇的孩子气,写的真是太逗了;她读生活那才叫悠闲,在异乡喝杯叫“雪水云绿”的茶,那茶觉得奇香扑烈,回味醇厚。“结果那天晚上没睡,不是撑着熬着,就是丝毫没有睡意。随手拿出一本随笔集,是《沙漏》,一边读着,一边等待天亮。很久没有像那天那样看着深蓝色的夜空如何泛出紫色、蔷薇、薄红,然后晨光涌出,天光一碧。身边的白玫瑰,顿时被清晨第一束光线点燃。那一刻,任何伤感和悲哀都像夜的暗影被驱散了,整个人、整个心灵被光线浸透,犹如水中的茶叶,渐渐舒展,格外滋润。我心里充满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激。”

  总之,读这本散文集能让人静下来,生活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享受潘向黎的清澈,如秋水,如清茶,去清点那些温暖的片刻,去做那些纯粹的事,去做那些美好的事。不能至,向往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