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经典的力量(王文静)

——《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价值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5日10:05 来源:河北日报 王文静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后,不少专家学者都在分析,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作品,为何在获奖后的24年里都没有走上荧屏,而是在当下进入更多观众视野?电视剧忠于原作的改编和演员的努力演绎,不仅展现了经典的魅力,也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平凡的世界》当下价值的思索:在这个发展迅猛、思维多元、经历转型阵痛的节点,我们更需要在经历时代的淘洗和人生的锤炼之后,从人物沉重的命运和情感中体味挫折的价值和梦想的含义。

  苦难的呈现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十年。我国第一个“大转型期”到来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现实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春风透过“包产到户”“恢复高考”等形成了狂飙一样的思想风暴,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通过艰辛不懈的奋斗和追求,对人生中的苦难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苦难是人生的重要命题,如何面对苦难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挑战。苦难的存在有很多形式,既有贫穷和饥饿,也有茫然和自卑;既有挫折和无助,也有浮躁和焦虑。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作品中展现的“大转型期”具有高度相似性,我们也身处一个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愈加多元。我们虽不再忍耐饥饿的痛苦,但是物质的丰裕无法满足精神的渴望;我们通过享受教育获取心灵的成长,但是繁杂的意识形态并不都是充满阳光。

  路遥的文字是沉重的,他沉重地表达着自己对苦难的体验、描绘和理解,但他的态度又是鲜明的,他对苦难的描绘和表达从来不令人退避三舍,望而生畏,相反,他通过主人公在苦难中的淬炼传递给读者巨大的精神力量,比如坚持、忍耐、感恩,比如对家乡对土地对亲人纯粹坦荡的爱。在饥饿使孙少平“两眼冒花,天旋地转”的日子里,也没有阻挡他“感觉着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在城里揽工背石头时,“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但是拿到十几块的工钱,他还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家里人和自己添两件像样的衣裳;在大牙湾他每天在黑暗中干十来个小时,可是田晓霞的看望让他燃起了前行的灯盏……

  孙少安和孙少平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求索挣扎,尽管他们纤夫一样匍匐着身子拉着随时有搁浅危险的生命之船,可他们仍然把这盛满了苦楚和艰辛的船认作“诺亚方舟”。对苦难的敬畏,对土地的感恩,对家的依恋,都转化成了迎接、承受苦难的勇气,这种平静又充满悲壮的叙述,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沉重又震撼的主旋律。路遥在作品中通过苦难的表达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着对历史、人生、时代的敬畏。

  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面对困苦的勇气和正确态度。有些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动辄“苦大仇深”地指手画脚,充满戾气地恶语相向,放大生活中的挫折,传递精神上的颓废和“负能量”。这种精神态度又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能够战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照亮心灵、引领风尚。《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部词典,诠释了人生苦难的存在意义,即:逃离苦难,人就无法成长。《平凡的世界》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为我们封闭已久的心房照射进了充满力量的光芒。我们从中得到启迪,一部作品直指人心,既不拘于描绘哪个时代,也不一定设计离奇狗血的雷人情节,只要跟随着激荡的历史风云,描绘着一方土地一代人的命运和感情,走进观众内心并与他们产生共鸣,赋予他们生活奋斗的力量,这样的作品就可以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就可以超越时代,成为经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