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扎根泥土的叙述(沈奕君)

——读陈绪伟散文集《以爱的名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4日10:44 来源:陕西蜴了 沈奕君

  当下,能扎根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乡土创作的作者并不多见,陈绪伟就是其中的个例。他坚持泥性创作,将目光凝聚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以细腻的笔调和独特的眼光,对生活进行剖析,为泥土进行叙述,让原本沉寂的乡村人物在文本中复活。这在其散文集《以爱的名义》得到验证。

  一个作家的心灵状态影响其创作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作品高度,在陈绪伟身上有着鲜明的显现。针对散文集《以爱的名义》而言,这似乎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个散文作者“以爱的名义”呼吁社会,让冰冷的人心变暖,呼唤真爱,寻找真情。也正是因为作者拥有包容、宽广的胸怀,所以作品有了温度,获得读者的喜爱。

  陈绪伟散文中的爱,首先是大爱。他把对家乡的爱,以文字的方式叙述出来,让离家的人找到了家的温暖。人生的春天和冬天,在心灵中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拉住春光的手,牵着春光一同散步——《牵着春光去散步》。他对乡土的深情,更是频频出现在文本中。捧一把乡土,放在办公桌前,常闻土味,常思土情,常想农人,也许心境会更好——《捧一把乡土》。面对故乡,他饱含深情地写道“碧波荡漾潺潺东去的月河泉,把田野雨露滋润;奔腾潮涌滚滚东流的汉江水,把千山染绿染翠;巍巍矗立在秦巴之间的凤凰山,把龙凤呈祥相配。”当然,除了大爱,他也有着细腻的家庭记录,在《以爱的名义》中这样描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下放到边远山村,家里已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熬到七十年代上高中,母亲买不到一双解放鞋给我,我与母亲争吵而带怨恨……”

  “爱”构成了陈绪伟散文作品的灵魂。对底层人物的关心,对贫困山区生存状况的描述,尤其对那些群体的拼搏、智慧和改变生活现状上,陈绪伟更是善于抓住细节,用文本再现人物身上的特征。《凤江女人》里留守女人的集体表现,她们独守乡村依然热爱生活,她们身处孤独内心却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凤江女人就这样,一辈一辈地喊出了山里灿烂的阳光,也喊出了山里皎洁的月光。”

  除了“爱”和“小人物”,陈绪伟的散文有很明显的地理轨迹。从“渭子溪”到“铜钱街”,从“南山”到“北山”,不断显现着不同的历史风情,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秦巴山水的独特魅力,既增强了读者的地理视野,更打开了读者了解秦巴文化的窗口。他在《酒店垭的酒香》中就是这样开头的,“第一印象,酒店垭是个镇,确实是与酒和店有关。”这样的表述,直接干脆,不拖泥带水,一下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陈绪伟坚持对泥土叙述,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赘述,语言平实,文字干净,像缕缕清泉,给人以明朗,让人倍感珍惜。正如中国作协会员陈良学所说:“陈绪伟‘接地气’,所以在他的笔端,能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字,作品因深入而生动,真切而感人。”

  陈绪伟的散文亲近自然,感悟人生。从散文集《乡村的牛》到《以爱的名义》,他的散文无不用细小说话,不仅打开了一扇解读乡村的门,更敞开了人们了解乡村视野,成为解读陕南文化的重要文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