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生命和语言的质感——读杜爱民散文(陈忠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4日10:43 来源:陕西日报 陈忠实

  杜爱民的散文我读得很晚,真是感动。在我印象中,杜爱民是一个诗人,我和杜爱民认识十几年了,尽管平时见面不多,有事时才见一面。读了他的散文随笔,让我对他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途径也是最可靠的途径就是阅读他的作品。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出于种种避危趋利、安全生存的需要,可能要作秀,做假。但一个作家,在他的作品里认识的世界却是真诚的。如果一个作家还要在作品里作秀,矫情,那这种作家就很难取得读者的信任。

  由于对杜爱民散文随笔的阅读,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他的诗歌给我印象:激情洋溢,诗情浪漫。但读他散文随笔后,给我一个截然不同的杜爱民。我发现他这个人很冷静、很沉静,甚至看清了生活,敏锐。跟诗人的杜爱民是表现在两个精神层面上的两个人。通过阅读杜爱民,这种了解更深了。我发现杜爱民的文学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对当下生活感受中的东西,或是回忆童年的旧情,都能感受到他的敏感。这对一个作家来说难能可贵。这一点表现在他写童年的这些篇幅里,就连他小时候对童年生活的敏感在记忆里一直保存到现在,表现得很准确。感受生活敏感,这是达到对生活准确描绘的前提和基础。不仅对生活细节、生活世相的准确感受,对生活节奏,生活气象的感受也是很准确的。这一点在《仁义村》里表现得很充沛。我当公社干部时,检查过这个生产队。这个村子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杜爱民把它描绘得冷静和准确。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时,连任何质疑都没有。我全部读了,我完全信赖作者对仁义村几十年的生活演变的这种描绘。我读完仁义村后就想:杜爱民是个城里人,仅仅是小时候翻越过城墙,泅过城河,在仁义村偷瓜偷枣,到今天仁义村已演变成这种现状,这种感受、阅历是城市人的生活感受。可能比我这个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感受更敏感、描绘更到位。读后,我甚至想,杜爱民完全可能把这个写一个小长篇,就仁义村的生活演变,他所能感受到的东西,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还能写得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他对生活的描绘细腻准确的程度,是散文包括随笔给我很深印象的地方。像《肉眼看民工》。我们常常说到民工,但要准确地描绘民工的生存形态,作为我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也许很难做到。他把文字的感受描述出来,一千来字。我看到他写民工生存的细节,生存的形态,尤其是开头写道:高楼一盖起来,民工连回头看一眼都不看,很可能就又到另一个工地去了。他走了,这个楼上发生什么,歌舞升平与他们无关了。这种感受,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是住楼房,作为大楼住户之一,我可能很难有这种情感。而杜爱民是完全从一个民工的心理感受出发,从一个新的感受出发,写出这样凝练的文字。还有他对童年生活细节的描述,尤其《菜四种》写“荠菜”一文。我也挖过荠菜,我也有感受,但他能描绘得这么细致入微。写他母亲如何洗菜、拌面蒸麦饭。我母亲也这么做。我想我们乡下这么做,城里人怎么也这么做。他描绘得这么准确,叫人不仅有一种艰难生存中的温馨,传达的这种感受没有任何矫饰,很难得。

  我感受到杜爱民的思想和对生活的关照看取,有一种独到的穿透力,这种独到的思想力量也应该是作家作品存活的实力,是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大家感受都一样,写出来的肯定是千篇一律。他感受生活世相,有独到的思想,有对生活不同视角的选择。

  关于思想,包括政治,都不应该回避。人的情感是思想的。人看取生活的视角和力度,总要靠思想来穿透。一个平庸的思想者,很难穿透生活的深度,那么,作品肯定就平庸了。时代给作家心灵造成烙印,所以有些人有意不谈政治,回避它。我们在摒除了伪劣的政治之后,应该寻找真实的政治,成就生活的政治,才能发现自己的思想。才能以自己的思想关照生活,才有独特的感受,才能形成小说,散文或者随笔。我认为杜爱民实际上就遵循着这个原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