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林国本:中日译界的参天树(庄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4日09:20 来源:光明日报 庄建

  

  林国本

  2015年3月11日凌晨1点25分,79岁的著名日文翻译家林国本永远闭上了眼睛,戛然而止的还有他那旺盛的翻译生命力。   

  就在17天前,有关部门还打来电话,询问林国本是否还可以参加今年两会有关文件翻译的定稿工作,接电话时,他刚刚坐上去医院的汽车。   

  3月9日,赶到医院的《北京周报》社长李雅芳看到林先生,心都碎了。   

  “先生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只是在用眼神跟我们交流。”从中国网2000年开通起,林国本就是日文版的审改稿专家。时任中国 网多语部主任的李雅芳回忆道:“起初,日文版刊载的文章针对性不强,较少触及中日间的热点话题,我就此请教先生:中国网日文版能否设立中日热点大家谈栏 目?先生很肯定地说,应该!并担负起栏目审改稿的责任。有先生这样的后盾,我们才一路走下来。”

追梦人生

  从儿时初遇《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生活在神户的小国本心中就开始编织一个美丽的梦,长大当一名翻译家。

  1953年,林国本18岁,被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所感召,认定那里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为了搭上与同学一起回国的那条大船,他几乎和父亲闹翻。

  也是18岁背井离乡从浙江到日本闯荡的父亲,靠手艺与辛劳在此立足,他多么希望自己的长子继承家业,过富足的生活。“但是,我不愿意做小生意度过一辈子,尽管生活很富裕,但是燃烧不起来。我希望成为一个翻译家。”当时的林国本义无反顾。

  回到祖国后,林国本被派到国家体委国际联络司从事中日体育交流的工作,先后担任日本足球队、举重队、乒乓球队与中方交流的口译。其间,他也为中国戏剧界大家田汉、欧阳予倩等先生的家宴做口译。

  直到老年,林国本还记得为郭沫若当翻译的情景:我很紧张,因为郭老懂日文。工作完毕,郭老面带笑容地说:“你的翻译,语言流畅、精炼,可有一点必须给你指出,古代的‘艺伎’与现代的‘妓女’是不同的,你要多看看古典戏剧书籍……你的翻译水平会大大提高。”

  郭沫若的话鼓励着林国本如饥似渴地学习古典知识并萌生了从事文字翻译的念头。

  心想事成。1963年,中国唯一的日文时政周刊《北京周报》创刊,林国本成为其中一员,从事文字翻译工作的梦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此后,青年林国本经历了译文被改得红字比蓝字还多的尴尬,他在红蓝之间反复精读、比较,终于渐入佳境,译文“信、达、雅”的境界于他似乎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翻译家”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清晰,祖国为林国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20世纪80年代,很多20世纪50年代回国参加工作的华侨,又 纷纷出国谋生,林国本却坚定了为祖国效力、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北京周报》驻日记者任上,他经历了“改变了一生命运”(林国本语)的事情,成为一名 中国共产党员。“祖国没有忘记自己忠诚的儿女,给了我更能发挥能量的舞台。”

  知遇的感动始终温暖着林国本,从青年中年直至老年。这温暖与感动是他一生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不竭动力。

  一张老照片上,英姿勃勃的周恩来总理正在与来自日本的乒乓球运动员松崎、木村亲切交谈,总理后面,坐着的翻译是青春洋溢的林国本。

  林国本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那是他青春光华的见证。为周恩来等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将他们许多重要讲稿译成日文,这信任,让他追梦的信心满满。

  1987年,林国本已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译有《陈式三十八式太极拳》《周恩来的回忆》《中国陶瓷史》《战后日本发展史》《中国乒乓球高级讲座》等著作。这信任,让他感动,使命感油然而生,更使他保持着在翻译岗位上终生现役的姿态。

  晚年的林国本,作为党内知名日语专家,站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重要讲话稿,连续29年承担全国党代会、全国人代会、 全国政协等重要会议文件的翻译定稿工作,长期担任中国网和《北京周报》日文网改稿专家,为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等国家机关、出版单位,翻译定稿了许多日 文书籍,人们在各种会议,各种外事活动中都可以见到著名日语翻译家林国本的身影。

  在繁重的担负中,林国本还在中国网开了博客,《新中国60年》《上海世博倒计时》《奥运后繁荣依旧》《中国对节能环保动真格》《北京城南大开发》……十年间,他发表了博客150多篇,娓娓道来,将一个鲜活、生动、日新月异的中国,展现在日本读者面前。

  在漫长的翻译生涯中,林国本曾给赵朴初当翻译,唐诗宋词,哲学佛教,他应付裕如。日语译界,众口一词:“老林是日语译界泰斗。”

  “他的本事是能把中国人说得不太好的中国话翻译成地道的日本话,又把日本人说得不太好的日本话翻译成挺顺溜的中国话。”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的评价毫不夸张。

  但是,在这光鲜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付出呢?要胜任百科全书一样的翻译工作,林国本涉猎了天地生、文史哲、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他都要狂补有关知识,常常是在得到稿费之前,已先期将一半稿费投入到买资料上。

  “有空要去看日本的百科全书,31本从头到尾读,你会知道很多词汇。”“翻译界的人之所以能生存下来,肯定要比别人多一份苦功夫,需要忍受一段孤独。”《北京周报》的年轻人都记得林国本说的这些话。

  “林老师的双肩背包中,总放着书。没有稿子需要改时,他就会拿出书来静静地读。”这是中国网年轻人印象中的林国本。“一起出差,老林捧着书,从飞机上读到宾馆里,再从宾馆里读到飞机上。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老林只逛书店。”这是翻译王津对林国本的“素描”。

同传传奇

  60岁时,林国本操起了“同传”之刀,这被业界视作一个传奇。他把“同传”比作飞行表演,寓意它是翻译的高难度动作。

  明知如此,林国本依然迎难而上。于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人们常见到一个满头白发、身体健硕却不修边幅的译者。他用磁性的男中音传递出的水乳交融、声情并茂的翻译,常常赢得与会者的喝彩。

  “参加同声传译也是一种学习,能与众多舆论界领袖、高官、学者、名人接触,能学到许多知识,汲取许多智慧,是读‘无字之书’。”林国本在自我挑战中享受着乐趣。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说:“2006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确定下来。历史问题的对话本来就相当困难,加上语言的障碍,此前因翻译而产生的误解颇多。听林先生把那些复杂的表述轻松、精到地翻译出来,真是很大的享受。”

  “看到一个很好的句子,非常美的表达方式,我都做笔记。我的脑袋里有几万个这样的模型,所以同声翻译的时候可以迅速地转译,1/10秒就出来了。”林国本为他极致的“同传”做了诠释。

  对“同传”状态下的林国本,同事们保留着很多现场记忆。1994年就与林国本合作“同传”的王津记得,林先生70岁生日,他们一起在三亚为 IBM的研讨会做“同传”。“那些欧美归国的技术精英,英文好,满口技术术语,有的演讲者还带着很浓的地方口音,林先生70岁的人了,居然把他们的演讲翻 译得如此精准,圈里很难找到第二人。”

  王津特别认同林国本的一个观点:译员即演员,翻译绝不能把感情过滤掉。“我翻你,语气也要惟妙惟肖。”译员是个变色龙,无论你临场面对什么行业、专业,都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转换角色,成为演讲者的同道。

  在狭小的同传间,跟林国本20年,耳濡目染,王津说他从先生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林国本这个圈内圈外知名的专家,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如同小学生对待考试。每一次做“同传”,他都是第一个到现场,安静地准备二三十分钟后开始工作。日本人名中有很多多音字,每次“同传”,他要么事先交换名片,要么找工作人员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同传’,林先生追求完美。进入工作状态的林国本,旁若无人,特投入,翻到兴起,声音大了,手也动起来,他的中译日简直无可挑剔。个别翻得不太满意的地方,他会在间歇去纠正,告诉听众‘刚才那句话我理解错了’。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人折服。”翻译蔡院森说。

译林之痛

  “对于《北京周报》、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机构、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的工作请求,林先生从不说‘NO’。”(李雅芳语)

  林国本的工作状态一直保持到生命的尽头。

  2014年9月,林国本已在病中。就在此时,外文出版社请他为日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做译文审校。这是这位翻译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外文社请林国本的妻子郭素芬陪同前往,照顾他的起居。那段时间,重病缠身的林国本竭尽全力投入审译工作,“改稿、润 色、定稿,像每一次为两会工作一样,他兴高采烈”(《人民中国》总编助理薛建华语),“翻译中的许多点睛之笔出自老林的贡献”(《人民中国》总编辑王众一 语)。

  “我陪外文局局长去看望林老,他没出来见我们。郭老师说,‘老林有些发烧,他不愿意让局长看到他生病的样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文版的翻译工作启动最晚,却是最早完成的,新书在2014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与读者见面了。”李雅芳说。

  2015年2月25日,儿子林涛把收音机拿到父亲病床前,“爸,听听日语广播吧。”“这个不用再听了。”老爸的话,让林涛心里“咯噔”一下。

  “听日语广播,是父亲几十年每天的坚持。我在上海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每年大约只有三次团聚,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只要日语广播开始了,父亲一定会从与我们的聊天中抽身,去听他的日语广播,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父亲话中的意味,林涛不敢再想下去。

  “还差一年,就是我和老林的金婚了,可他没有坚持到……”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郭素芬哽咽了。

  老林的离去,使日语译界痛失一位权威,众人惜别一位可亲、通达、真诚的朋友。

  “献身外宣毕生以国传为本,回眸笑慰看后辈桃李成林。”挽联低垂,痛诉悲情。北京同传界晚辈敬挽的“以信达雅为本译林痛失参天树,唯真善美是求天国续传绕梁音。”扣人心弦。

  多次与林国本搭档的翻译家杨晶说:“老林是翻译界的老前辈,一面旗帜。”“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应走的道路。他的品德和业绩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副台长苏克彬说。

  林国本说过,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旧会选择翻译这条路。执着,使他的翻译生涯绚丽多彩;热爱,让他尽情地享受着其中的快乐。(本报记者 庄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