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风物志 浓情文——读谷运龙散文随想(范咏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3日09:5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咏戈

  谷运龙的三本散文集《平凡——“5·12”汶川大地震百日记》《天堂九寨》《我的岷江》勾勒出的是这样一个写作半径:他居官不敢懈怠,为文以情相许;他对文学的介入,正像作家阿来所说,采取了“地理介入方式”,即避开常用的从人物命运、故事介入,选择了文学书写中已经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种介入方式。这使得他的散文具有文本的惟一性,凸显出独有的价值。

  我欣赏作者在风物志中写浓情文。作者曾在家乡汶川当过县长。“5·12”地震使汶川这座边远县城一夜间为全世界知晓,人们都为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到悲痛。之后的求援、重建,包含了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作品真不知有多少,然而谷运龙的写作身份殊异,写作资源殊异。作为一位一线干部,他经历了灾难、救灾和重建,其工作上的劳累可想而知。散文集《平凡》是他在那些甚至几天几夜无法合眼的日子里,以日记的形式留下的珍贵文字。其中的一些篇章非常动人,比如6月5日“写给去深圳读书的龙溪的孩子们”。汶川大地震是国殇,深圳人要把这些失学的孩子们接到深圳去读书,谷运龙百感交集,在写这封深情的信时他叮嘱这些走出峡谷的羌族孩子:要懂得感恩,要克服困难适应大都市生活。“在学会洗手的同时要学会洗脑,学会做作业的同时先学会做好人。永远记住你们是一个古老民族羌族的血脉,你们的家在岷江河畔的大山深处。”殷殷之情,回肠九转。又如在6月6日的日记中,他记汶川抗震救灾中牺牲的陆航飞行员邱长华烈士。由于作者和邱长华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因此他的怀念文字格外真切感人。来自一线工作的情感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也使他能够有独特的发现。特殊的写作身份、特有的写作资源、特有的生命体验产生了这些特有现场感的文字。

  因为作者就生在九寨沟,《天堂九寨》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者对九寨沟的描摹。我欣赏其中的一篇《夜游九寨》。在一个暮春的晚上,作者趁着酒力搭乘沟内朋友的车“贼似的溜进了九寨沟”。这就不是一般的游客能够经历的。在夜色中,他们在珍珠滩步行,感受九寨沟海子的寂静;静坐在被喻为男欢女爱的藤缠树下,感受爱的故事。《柔情的热水塘》写了当地民俗,作者和他的羌族同胞剥光了衣服跳进热水塘洗温泉。更奇怪的是洗完温泉还要洗心,所有洗过身的人都要喝一口含硫磺味的温泉,然后找一个角落一次次地呕吐,经过几番呕吐,把胃里的东西吐干净,让神水彻底清洗一次肠胃,于是神清气爽了。由此作者很自然地发出感悟,想到“洗身容易洗心难”,做人更要经常清洗自己的邪念。

  《我的岷江》以一个岷江人写岷江,写得很有底气。书中《羌笛》一文是对羌笛的来龙去脉作的考证,许多属于新知。《汶川的伟大》梳理了汶川既古老又深厚的文化之根。而《永远的都江堰》则告诉我们很多地理学和水力学的知识。所有这些散文,人与景都不是拼接,而是一种蒙太奇的组合,看似不经意,实则都是功课做得很足的历史文化散文。谷运龙的散文不是那种走马观花之后坐在屋子里裁云镂月、标花宠草的文字,他的文字浸透进他对家乡、对本民族的深爱,在场感十分鲜明。虽然是个人话语,但经过一种爱的升华变成了公共话语。我想这正是散文的真功力。总之,谷运龙的散文属于那种读来不见浮语虚辞却是情见乎辞、不见浮文巧语却见情景交融的原乡散文。他的散文称得上是羌族聚集区的人文地理小百科,但让我们比读百科更灵动、更易于受到感染。

  自然,散文不只是一种纯粹记述的文字,更是一种体悟的文字。缺少体悟,散文就少了灵魂。好的散文不仅要求文字干净洗练,还要求能够妙语解颐、涉笔成趣。按照这个标准,谷运龙的散文还可以写得更精一些、更好一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