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个民族诗人的胸襟(陈洪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3日09: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洪金

  鲁若迪基的诗歌创作并不是以数量取胜,20多年来,他仅仅出版了三本诗集。他的诗歌创作走的是少而精的路子。他的第三本诗集《一个普米人的心经》同样是佳作迭出,显示了他非凡的诗歌创作实力。

  对故土的无限热爱、对民族的高度关注始终是鲁若迪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鲁若迪基内心深处,小村庄果流、山神斯布炯、泸沽湖女儿国,以及那片土地上生长的苦荞、羊群、树木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那里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行者旅人,都进入了他的观照之中。所以他在诗歌中把自己融入到那片土地里去,向我们昭示了一个诗人与一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在场感和历史责任感。他的《神的模样》《好似一阵吹过故乡的风》《转经筒前的诗歌朗诵会》等诗作则把视角延伸到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通过对那个民族的生活状态进行注视,挖掘出了人们在生活当中长期坚守的生存哲理和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认知与秉持。

  作为一位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跟他那个多情善感的民族一样,用饱满而浓烈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品味。《雪落女儿国》《阳光照在你眼睛的一瞬》《爱的墓穴》《无声的倾诉》等诗作里,爱情呈现出了它的多个层面。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对爱情甜蜜的赞颂、对爱人情有独钟的宣誓、对爱情失落的痛楚和思念爱人的煎熬。读鲁若迪基的爱情诗,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荡气回肠、情深意切、痛彻肺腑的共鸣之感。他的诗作通过歌吟式的、层层递进的、一波三折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强烈的抒情气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人能否让自己置身于不断变化着的时代,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往往是衡量一个诗人及其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这也就要求诗人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要勇于直面自己的过往,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相比于其前两本诗集,《一个普米人的心经》里更多地出现了对土地和生活现实、对社会和环境进行人文视角上的审视、判断与思索的诗作。面对近年来云南持续的干旱,他从乡亲的眼里看到了焦心的渴,写下了《一个山民的话》《神话》《天泪》;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国家灾难,他在本地诗人中间发起捐赈并写下了《汇聚》《一滴血》《止不住》等作品。面对现代化大潮对山村的冲击,他写下了《老人的山冈》《巢》《无法笔直的山路》;面对现代社会里渐渐变凉的世态,他写下了《天问》《最平均的是死亡》。这说明鲁若迪基在创作中把自己放到了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从他用心写下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当代诗人所应具备的担当精神和悲悯情怀。

  大地之爱是鲁若迪基诗歌经常出现的主题。把自己放到大地之间,与身边事物彼此映照,与故乡之外的土地形成关联,与民族和祖国荣辱与共,鲁若迪基写下了他的思考与深爱。在《塔尔寺》《花山壁画》《披毛犀》《敖包》《无定河》等诗作中,他抒发了自己对于故乡之外的外部世界所怀有的真挚的爱。对于祖国,鲁若迪基的诗作着墨不多,只有三首,但每一首质量都不错。在《祖国》里,他说:“当别人把钱当作祖国/我却乞丐一样/把祖国当作一枚金币/揣在自己心怀”,不动声色的表达与叙说,坦露了诗人的一种境界。在《兵马俑》里,他说:“只要说声‘统一’/这些秦的士兵/还会醒来。”短短三行诗,却迸发出了雷霆万钧的气势。

  的确,鲁若迪基的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少数民族情调。但是,在《一个普米人的心经》里,他用相当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容纳世界的胸怀。在《疼》里,诗人对战争中充当人体炸弹的女人阐发了源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在《自由女神》里,诗人表达了对美国式自由的置疑与反思。在《艾菲尔铁塔》里,诗人流露出了对人类文明的崇敬。在《斯图加特的一只喜鹊》里,诗人抓住瞬间所见,释放出了在现代社会生活里对自然和谐、生态多样性主题背景下的温情之爱。

  作为一个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身后是他那个只有三万多人口的民族,他用自己的诗行,一字一句地写下了对民族和故土的神圣之爱。但他敞开自己的胸怀,让这个世界的诸多文化慢慢走到内心之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