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有感而动,带情而写(王宗仁)

——读刘一飞散文集《高原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2日10:13 来源:解放军报 王宗仁

  青藏高原,看似冷峻酷寒,实则柔美雄丽。总让许多人神驰情往,又使不少人望而却步。刘一飞的散文又一次唤起了我对这块不朽的高地深情难耐的回忆和恋情。彼此寒冷,彼此温暖。寒冷的是昆仑6月雪,温暖的江源看日出。刘一飞笔下描写的许多地方都曾经留下了我的故事,那里是孕育我文学的发源地,也是我做人的原动力。因了这块高原,使我和原本陌生的刘一飞亲近了,共同的向往和寄托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石。

  读完刘一飞的散文集《高原梦》,我一直在琢磨:刘一飞的高原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从他那质朴平实和从容自然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高原梦是随着自己青藏军营生活的丰富,对人生的不断深刻认识,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追梦目标。最初他觉得“能够上到高原就是自己最大的梦想,可是到了高原,了解了高原后,我把能够转志愿兵,当干部当成我新的梦想。”直到随后他在“充满诱惑的高原的路上遇到各种困难和坎坷的磨炼”,当了干部,不但身体而且精神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境地,才写下了这样铿锵的誓言:“我要尽可能地多做些服务他人、感动战友、有益于部队的事情。”作者在散文里展露的这种胸襟和情怀,标志着他已经从一个庄稼院里的农村娃儿不断向合格军人的目标迈进。这目标里既包含着对祖国的使命感,又有浓浓的人情味。

  刘一飞是生活的创造者,生活给了他实现梦想的力量,也给了他文学创作的丰厚资源。在《初识高原》这篇散文里,写了他们的支队长对大家讲过的这样一段话:“通往成功的大门随时向大家敞开着。尽管我们的施工环境很艰苦,任务很艰巨,可是那些艰巨任务和困难就如同是设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道‘门槛’,如果过去了,那就是‘门’,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如果过不去,那就是‘槛’,还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奋斗。”非常精辟的人生体验,凝含着哲理又能激奋人无往不胜的前行。作者几十年来牢记这段叮嘱,足见他要把“槛”踏成“门”的决心多么坚韧。现在有不少人最缺乏的就是责任感,每个人都在用心良苦地经营自己鼻子尖下边的事情,千方百计为个人谋利。散文所描写的他和他战友的故事,能告诉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那些被一些人忽视了的东西,其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散文是最讲真情的文体。真情绝非仅仅指题材真、情景真,感情之真最重要。作家识人与识物是必须具备的本领,不了解人岂能写人?不识物怎么以物寄情?所谓识人识物,从本质上讲就是怀着深厚而敏锐的感情看待生活,将人身上温暖的光点掘发出来,将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揭示给读者。有感而动,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带情而写,笔尖才能传递真善美。刘一飞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扫描问题,从个别发现一般,从表象进入本质,从共性透视规律。一叶知秋,片云知雨。在《车过沱沱河》这篇散文中,作者把这条河上的那座桥写出了新意、深意。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从这座桥上过了上百次,眼看着它从一座最初的土木结构的简易桥,一步一个台阶地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桥。沱沱河大桥的变迁反映了青藏高原从旧到新的沧桑巨变。我对它的认识仅此而已。但是作为亲历了高原建设、拥有丰实文学资源的刘一飞,他写沱沱河大桥自有他独到的视角,他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改扩建青藏公路的?“全部队仅有几台推土机和几十辆自卸车,施工主要依靠的是一把铁锹一辆小推车、一把镐头一个筐……先后有80多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刘一飞怀着深情给我们列举了沱沱河大桥凝铸着的几位烈士的不朽生命:

  一位班长站在便桥上干活,不慎掉进冰冷的河里,被滔滔大浪卷走,一个排的战友找了10多天也没有见到尸体。老家的妻子怀有身孕,当孩子来到世上时,母子俩只能哭唤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

  一位战友在浇筑混凝土桥桩中,加班到深夜,四肢冻僵,体力不支滑落到了几十米深的水泥桩里。他的身体还有他未实现的心愿永远地凝固在沱沱河大桥上;

  一位排长怀揣着已批准请假回家结婚的报告加班,他爬上沥青炉熬沥青,滑进了滚烫的高温沥青锅里。战友们把他打捞上来后,他的身体像电线杆一样黝黑、笔直;

  一位军嫂千里迢迢从内地辗转来到高原军营,探望久别的丈夫。还没有见到丈夫的面就患上了高山反应,病情急转加重,她永远长眠在探望丈夫的路上……

  我在读刘一飞笔下这些悲壮的高原军人故事时,心情一直无法平复。这座沱沱河大桥,是修路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建起来的。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总是呈现着各种各样的斑斓色彩,每种色彩折射着他们的生存状态。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理想,始终坚守一种血肉之色,保持不死的美好虔诚,充满着阳刚之气,兑现对祖国的忠诚。把沱沱河大桥称为“人桥”也许更能表达我们对子弟兵的崇佩之情。这使我联想到了战争年代军民奋勇用铁肩在滔滔江河上架起的水上通道;想起和平的日子里官兵们臂挽臂在抗洪前线铸成的“人墙大坝”。军人的桥,包括他们的梦想,从昨天到今朝,一样的凝重,一样的壮美,一样的阳光不锈!

  我的心随着刘一飞的梦回到了青藏高原。6月雪在寒风里轻轻地吹着,雪山冰河都睡去之后,我也在望柳庄睡了,心却醒着。从格尔木到昆仑山,到可可西里,再到羌塘草原……我知道我越走离大海越远,但是有一天我会回到大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