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艺批评:多元与主导(张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1日09: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 炯

  我国文艺批评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已有很大的发展,不仅队伍扩大和年轻了,评论阵地扩充了,而且理论资源多元化,批评视角多向化,初步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批评格局,出版了大量评论集和专著。成绩不可谓不大。这时期我国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不能说跟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相互促进没有关系。当然,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和面对市场经济、社会需求多样的历史新境下,人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仍然感到有所不足,感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近来大家对文艺批评的开展,有热烈的讨论,提出许多改进的宝贵意见。足见作家、艺术家和文艺批评界都高度重视文艺批评的工作。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以为,要改进当前的文艺批评工作,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容许多元,又必须突出主导。

  党所制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和繁荣文艺的重要方针。对这个方针,毛泽东曾解释说,“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上述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批评的多元发展,不仅出现了多种学派的批评,也出现了多种层次和多种方位的批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获得新的发展,而来自国外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新批评”以及人文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符号学批评和原型批评等,也被许多批评家所不同程度地汲取和采用。对作家作品的微观评论和对文艺现象、对不同时空文艺发展的宏观性批评和比较文学批评,都有长足的开展。其中既存在哲学见解、文艺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存在批评视角、方位的差异,因而评坛上众声喧哗、各有所见、莫衷一是的情况也就出现了。各种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即若存在某些片面性、褊狭性,但也往往会有某种深刻性。彼此可以商榷和互补。总体上还是有益于文艺批评的发展的,也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特定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当然,有的批评视角、观点和方法,广大读者不感兴趣。纯学术性的文艺批评难于拥有大众读者,是世界性的现象。不过,并不等于它全无价值。

  文艺批评是作家、艺术家与读者的桥梁,是文艺传播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文艺批评应该为读者更深刻地阐释文艺作品的审美内容与形式、思想与风格,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美学意义,揭示作家创作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渊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甚至以深刻的理论目光和崇高的思想追求,照亮读者的心灵,也超越作家、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并反馈读者的意见,使作家、艺术家从批评中获得裨益。因而,文艺批评之切中文艺的最重要的本质与规律,并具有时代的思想高度和鲜明的民族性、大众性,便成为历代优秀文艺批评所追求的不懈目标。

  在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以不断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和评论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且具有先进的历史导向性,推动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更是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工作者所必须努力的。

  因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在多元的格局中确立它在评坛的突出主导作用,便非常重要。

  恩格斯曾在评论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给拉萨尔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是的,几年来,在我们中间,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批评必然是最坦率的。”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特点:第一,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指的是根据文艺所表现的美学特征和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将两者作为文艺相互联系的最本质的特点和最重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评论作品;第二,文艺批评必须根据批评标准来提出对作品的推崇意见和反对意见,就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而非一味说好或一味说坏;第三,批评的立场必须是为了党的利益,即社会主义和人民的利益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在人类的各种意识形态中,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们既是人类艺术美的创造,也是主要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我们知道,艺术美虽然源于现实美的反映,却因注入艺术家主体能动的创造性,使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完美统一,就可能创造如毛泽东所说的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作品。艺术的美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包括美感的形式,如结构、情节、语言的完美和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感人等,也包括从审美对象内容方面所达到的真善美的状况。真善美虽有区别,真与善的东西虽不等于美,但美的东西却总反映有真与善的内涵。恩格斯所说的文艺批评中的美学批评标准就是切中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的重要标准。但文艺作品又不仅仅反映美、创造美,它还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甚至想象超越现实社会的生活,从而不但使文艺作品还具有帮助读者和观众认识生活并依照一定理想包括一定道德伦理原则来改造生活的积极功能。而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纠结着特定时代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还表现不同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理想追求。这一切都正是历史地形成和展开并且随历史的变动而变动。因而,文艺作品多大程度上反映和表现历史变化的真实及其深度与广度,自然也成为人们评论文艺作品价值的另一重要尺度。文艺表现社会生活,不仅有历史的真实性,还寓有评价的思想倾向性,如是否站在维护社会发展中真与善的进步立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历史,还是站在颠倒真伪与善恶的反动的立场,或以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历史,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以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是非常全面地针对文艺特点及其重要社会功能的批评标准,实际涵盖了真善美的多个层面,涵盖了艺术标准和思想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同时,它也是最切近人民群众需求的批评标准。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就是文艺作品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己认识历史生活并从艺术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自己理论的文艺批评实践,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学习。如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首先就从美学标准出发,评论作品的结构和情节,人物形象描写的生动性,乃至语言的特色和韵文的韵律,指出作品的结构和情节“比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强烈地感动了我”。然后才分析作品情节所反映的历史冲突的真实性和必然性的不足,以及艺术形象描写的缺陷,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在人物个性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色”,济金根“也被描写得太抽象了”,等等。恩格斯在他致拉萨尔书信的开头也指出“现在到处都缺乏美的文学”。可见他对美学标准的重视。他是在对剧本阅读了三四遍之后,才形成自己的批评意见。他首先也谈美感形式问题,指出“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在韵律方面您确实给了自己一些自由,不过,这给阅读时带来的麻烦比上演带来的麻烦还要大”。他认为这个剧本由于“道白过长,根本无法上演”,并认为剧本的“思想内容因此受损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他还针对拉萨尔的剧本断言:“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到将来才能达到。”之后,他才对拉萨尔剧本中反映历史内容方面的缺陷,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批评,指出由于作者“把农民运动放到次要地位”,所以“对贵族的国民运动作了不正确的描写”,同时“也忽视了在济金根命运中的真正悲剧的因素”。他还对作者提出修改的积极建议,认为“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会给在前台表演的贵族的国民运动提供一幅十分宝贵的背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

  马克思、恩格斯对《弗兰茨·冯·济金根》的评论为我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典范。这就是他们都不仅站在促进历史进步的立场,运用了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文艺理论去评论作品,评论作品在艺术美创造方面的长短和反映历史真实性方面的优劣,而且对作品做了非常认真的阅读,本着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善意的批评和学理的科学性结合起来,去阐明自己基于原则立场的批评意见。所有这些方面,无疑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文艺批评的标准实际是个系统结构。它往往体现批评家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多年来由于受到“文艺应该脱离政治”的“归位说”的影响,人们似乎忌讳谈论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其实,历史唯物主义便包含政治观点。从历史上看,在政治斗争十分尖锐的时代,文艺批评中政治标准就可能是第一要重视的。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汉奸文艺,你就不能不首先考虑到它是否属于媚日的汉奸倾向,而不是首先考虑它在艺术描写方面是否如何好。重视参与政治的评论家尤为如此。而在政治斗争和缓的时期,艺术的标准就可能成了第一要考虑的。持有唯美主义观点的文艺批评家更是这样。今天批评界对于周作人创作的评价所以异于抗日战争时期,就与不同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政治标准的变化要快些。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标准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标准便不一样,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标准与此前的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不同。思想标准比政治标准宽泛,因而就更稳定些。例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思想标准的基础,几十年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来说,就是一贯的。在社会主义时代,我们的思想标准就不能不考虑到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利益,考虑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的表述,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无疑更充实和丰富了我们今天的思想标准,其中的政治和道德伦理含义十分清楚。而艺术标准之所以相当稳定,因为它不以一时一地人们的政治利害为转移。艺术标准的形成虽与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风尚的变化相关,根本上却往往反映艺术本身的本质规律。今天我们自然要更加尊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规律,包括各门类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规律,也包括尊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还包括尊重民族独创性、发展文学艺术的民族风格特色的规律。你不能以非艺术的标准去要求艺术。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各自的本质规律,你也不能用诗歌的本质规律去要求小说,也不能用小说的本质规律去要求戏剧,或用戏剧的本质规律去要求诗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的文艺批评家因受到所在时代不同的审美趣味、思想走向以及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的影响,所持的实际标准尺度往往各有差异。比如一位现实主义评论家,他就会把一部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所达到的真实性,包括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艺术形象的典型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准。而一位现代主义的文艺评论家则相反地以作品如何异于现实,如何通过艺术家自我表现的创造性而产生的审美快感作为重要的标准。至于一位持有西方人道主义观点的评论家,则往往把是否有利于个人主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作为重要的思想标准。在当代世界存在多元的社会选择与竞争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也不能不对多元的批评标准进行自己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标准方面,拥护社会主义的评论家就不能不注意划分一些重要的思想界线,如要注意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完全鼓吹私有化的界限,还有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迄今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派,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公认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有新的发展,在西方各国也有新的发展。今天,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文艺批评领域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并争取它的主导地位。这也意味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战斗性和科学性,加强实事求是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批评学风和文风。惟有开展,才能发展;惟有与活跃的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从中汲取理论升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一切拥护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文艺批评工作者无疑都应当为此做出格外的共同努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