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寻找鱼王》:“少年出走”母题的延续与颠覆(方卫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8日15:5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方卫平
张炜: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你在高原》等  张炜: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你在高原》等
《寻找鱼王》,张炜/著,明天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20.00元《寻找鱼王》,张炜/著,明天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20.00元

  “寻找鱼王”最终不是一个关于初出茅庐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长叙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学习一种面对世界的恭敬之心。

  在儿童小说的大量经典叙事中,“出门”和“寻找”往往是少年步入成长的标志性姿态。这一姿态的原型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古老的民间童话——当原本默默无闻的少年或青年主人公由于受到内外力量的某种驱迫,开始出发去寻找和实现属于自己的天命,他也将在这一闯荡的过程中逐渐告别稚气,长大成人。

  张炜的长篇儿童小说新作《寻找鱼王》,是对这一成长母题的一次新的演绎和诠释。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同时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正是怀着这一与“鱼”有关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向往,小说的少年主人公“我”立志“要当一个捉大鱼的人”,并由此踏上了“寻找鱼王”的路途。这志向中既包含了少年时代浑无边际的远大雄心,又带着贫瘠时代真实的生活欲望:“等我逮到第一条大鱼时,立马拿回家!”它同时还延续着父亲年轻时的同一个生活梦想。父子俩历尽艰辛找到了心目中隐居的“鱼王”,“我”也终于得以拜在他的门下。

  然而,在与“鱼王”师傅共处的山居岁月里,“我”逐渐认识了一个有别于山乡传说和想象的真实的“鱼王”世界,它无关于各种玄奇的幻想,而是同样为普通人的烦扰和悲喜所左右。在“青堂瓦舍”的光鲜面目之下,是两代“鱼王”世家之间的恩怨情仇,是人如何在欲念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深渊。“鱼王”师傅的故事模糊了“我”一度坚定的生活方向,也增添了少年的迷茫和踌躇:为什么有了捉鱼的大本事,却反倒“不想逮那么多鱼”?为什么捉鱼时“出手只能一次,不成就走人”?为什么“有些本事不光不能留,还得小心再小心”?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时间来慢慢琢磨和体味的人生命题,它们是“鱼王”师傅从写满欲望的俗世生活中领受的深刻教益,也是他希望“我”日后能够领会、继承的人生经验。

  这一切使得“寻找鱼王”的故事不再是对于少年出走的古老母题的简单延续。我们看到,“我”最初来到师傅跟前时,背负的乃是对父亲口中“吃穿不愁”、“大富大贵”的“鱼王”生活与身份的期望。然而,当“我”从“鱼王”师傅的教诲中再次反思“学成了吗”的问题时,最初的这份生活欲望却不断退后到了学艺生涯的远景上,占据“我”思想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成”——并非仅限于获得一门生存的手艺,更是达至一种生活的领悟。小说中的“我”最后明白,没有人能够真正成为“鱼王”,因为“鱼王”的核心不是“人”,而是“鱼”,更确切地说,是“鱼”的意象背后那由造物赐予人的一切生存之源:山,水,泥土,空气……这是需要人们去敬畏、去守护的生命根脉,而不是去掠夺、去占有的私人财产。这也正是为什么“我”的两位“鱼王”师傅最后选择在山间和水边过最简朴的生活的原因。如果我们读懂了这层内涵,我们就会发现,从故事的起点到终点,作为小说题名的“寻找鱼王”经历了一次意义上的重大翻转——它从人类投射于自然的欲望出发,抵达了人对自我的反诘和反思。这份领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生活信仰——经历这一切之后,我不再想“当一个捉大鱼的人”,而决心做一个“看护大鱼”的人。这走向并融入自然的姿态,乃是这部小说中少年成长的要义所在。

  因此,“寻找鱼王”最终不是一个关于初出茅庐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长叙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长中学习一种面对世界的恭敬之心。在恭敬之心正从现代社会中不断逝去的今天,将这一精神的底子还给作为人之初的童年,或许正是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童年文化事业无从推卸的职责。

  《寻找鱼王》不是一部以悬念性见长的儿童小说,但它并不缺乏少年朋友们格外钟情的传奇性。毫无疑问,“鱼王”的名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感的符号。尽管随着作品叙事进程的展开,它原有的传奇内涵不断为现实的合理解释所取代,但在作品中,关于大山里的人们对于鱼的各种独特敏感的渲染,关于“旱手”与“水手”鱼王如何各显身手抓鱼的叙述,关于“鱼王”师傅如何从山谷的水坑、岭背的冰洞乃至无水的沙地里擒出大鱼的描写,等等,无不令人感叹称奇。我想,阅读这些从作家记忆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的和想象的“鱼”的故事,对于已经远离这样生活的当代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别样的“出门”与成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