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小说《傅作义》与历史相伴的精神跋涉(阎晶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5日11: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阎晶明

  崔正来先生是我未曾谋面的文友,两年前他赠我长篇小说《黄河滩》,方知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新闻人。今受托阅读他新近完成的逾百万字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更觉其创作上的勤奋,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再要我作序,即使再三推托也仍难省却。崔正来先生的理由是“非文学”的,他是傅作义将军的同乡,都出生自山西荣河(时名)安昌村(今属临猗县)。用文学的形式塑造傅作义形象,是他作为同乡晚辈数十年的愿望,他又知我也是晋人,故执意认为我应该为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做一点什么。傅作义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创造和平伟业、可以彪炳史册的人物,对这样的人物进行形象塑造,做传记式的创作,崔正来付出了长期的辛劳和大量的心血。而以我之匆匆一览,更加之认知欠缺、认识不够,何以能够如作序者般居高点评。但情义难却,相信作者此时只想着这是一部小说,交流一下无妨。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为了民族、国家英勇作战者甚多,傅作义的英雄行为无疑值得浓墨重彩,但世人知其名字的特殊,还是他1949年初为和平解放北平所作的贡献,他此前的勇猛,是为这一和平之举做铺垫;他此后的贡献,是这一壮举的余响与回报。率兵起义从抽象的意义上面临“背叛”的道德压力,和平解放也必然面对军人不战而降的“谴责”后果。然而历史的潮流自有其不可阻挡的趋势,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需要重新考量。以傅作义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以他当时镇守北平的特殊,以他作为军人必须牢记的律令,能够在最后的关头做到为了保护城市、保护人民而不动一兵一卒,绝非示弱之举,而是更大勇气的体现;绝非贪图个人保全,而是对历史和人民的真正负责;绝非一时权宜,而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从《史记》以来的历史记述证明,战争的残酷与较量,将军的决断与结局,都会在未来历史上留下公正评价。傅作义的抉择是中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的特例,这是比作战还要激起反响的事件,为其作传,将其塑造成文学人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崔正来的写作看似出于乡情崇拜,事实上却并非乡贤文人为自己故乡的名人树碑立传,而是敏感地看到这样一位人物的人格力量,看到他的抉择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挖掘其行为背后更大的道义力量和担当勇气。

  《傅作义》冠以小说之名,傅作义于是成了小说人物。但他显然是努力忠实于史实的,就其创作的过程而言,所准备的是为了更加“纪实”,所描写和表现的是人物曾经经历的真实。小说之名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作者想借此将故事细节化,使故事环境情景化,使史实之筋骨融入饱满、丰富而富有质感的血肉,使历史的雕像变成有呼吸的生命。可以说,作者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初衷。我一开始阅读作品的电子版时,并没有注意到作者的“后记”,大半将其视做纪实文学,而且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位杰出乡友前辈人生历程的熟稔,对其内心世界的了解把握。不过,对一部纪实作品而言,除去传主经历和故事的主干,更加细密的内容,特别是他与周围的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没有细节,故事会显得干巴巴,增加细节,还原现场,通过对话显示其交锋交流的情景,描述其内心活动的起伏,又容易偏于妄测。如何表现是一个创作学上的难题,不只崔正来,即使文学大家也会遇到难以处理的考验。从其“后记”方知,作者创作的初衷是写一部小说,我想,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惟其如此,方可给自己的写作留下较大空间和自由度,崔正来基本上采取了这样的笔法:凡事必须是真实的,不可妄加,不可失真,因为傅作义本质上不是小说角色而是历史人物。他必须保证每一次叙述都是确实可信的。因此他才遍访其家人、亲友、下属,走访其足迹所到之处,爬梳历史资料以求真实。而在叙述过程中,他竭尽文学的才能,力图使故事有场景、有环境,有对话、有内心活动。对话都是直接引语,连内心活动有时也用引号加以强调。这就使他在克服了创作的天然难点之后,必然也要经受一种考验:人物是如此表述的吗?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相信他哪怕大意是如此说、如此想的?其语言的个性和内心的细腻如何既保证了作品的丰满、生动,又不损伤历史故事的真实?即使连司马迁都会遭遇这样的难点吧。

  因为是小说,我们就只应当在小说意义上对待故事叙述;因为是纪实,我们又要求看到尽可能确凿的事实。崔正来努力这样做,也尽其可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我们所说的纪实与小说结合的难题,在他那里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去探索的命题。《傅作义》的写作总体上是实在而不讨巧的,从傅作义出生那一天开始写起,用100万字过渡到他离开这个世界。其间则是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战斗过程、人生难题、重大抉择,以及他的内心波澜。对傅作义人生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一次经历,即如何面对1949年的北平局势,作者的描写是成功的。他把多种因素集于一体,集于一个人身上,集于一个人的内心。让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复杂内心、艰苦经历、最后一击,都跃然纸上。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电视剧、话剧、传记文学,都有表现和记述,而崔正来以“小说家言”再次重写这个故事,在铺垫了几十万字的“序曲”之后,以自己更饱满、更独特的方式加以表达,使这部百万字作品具有独立价值。

  作者写作态度的虔诚是值得称道的,以严肃的态度投入,以真诚的心面对,以新闻人的辛苦奔走,以历史的眼光去搜集整理,以文学的手法去下笔。《傅作义》可称是一次冒险的写作旅程,也是一次艰苦的精神跋涉。写作的脚步仍然有不稳健的时候,创作的笔力仍然有够不到所思所想的地方,然而,任何创作都是在路上的行动,作者以其数十年挥之不去的乡情,以其矢志不移的梦想,以其年复一年的积累,以其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其尽可能生动的笔触,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样一次漫长的旅程。他没有辜负这样一个梦想,没有破费这样一个题材,没有枉费自己的创作热情。我希望他在今后仍然能够在创作上走得更远,不图进入小说史,却可满足平生愿望。文学的功能不正是如此吗?

  (作者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