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诚实的文学劳动者(王巨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5日09: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巨才

  春天是文学的“农忙”季节,活动较多。谷运龙同志的三部散文集,基本上是断断续续随身阅读的,印象很好。谷运龙同志应该说是一位勤奋、诚实而又 熟练的文学劳动者。他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陆续发表和出版100多万字的散文、小说和其他样式的作品,其中不少获得省级或全国 性的奖励,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这些作品,写得很认真、很投入,格调清新,文质兼美,体现出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与时下一些附庸之作趣味迥然 不同。

  谷运龙的创作,大体说来走的是一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的路子。这既是他的自觉追求,也是他的资源优势。他出生在四川阿坝,又长期生活 和工作在阿坝。作为一位羌族作家,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对那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和赖以生存的山川河流、地理风貌、自然生态、文化习俗充满 深厚真挚的感情,他的三部长篇专题散文,全部取材于这些方面,大多写得摇曳生姿,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现场感,无论写岷江,写九寨 沟,写汶川抗震救灾,其中尽管也有基于人文关怀的对过往历史的沉重记忆及对当下社会种种病象的惋叹、针砭,但关注的目光,始终是在着力捕捉、探寻那些积极 向上、体现生活本质和时代主潮的闪光点。他行走岷江两岸,从都江堰到理县、潘松、茂县、成都,一路观察,一路思索,看到沿途羌藏民众跨江往来的“溜索”逐 渐由钢绳代替竹绳,由滑轮代替木勾,进而由水泥大桥取代斜拉索桥,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禁感叹,一座桥,正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 史兴衰的标志”,笔下奔涌着不可遏止的欣悦与激动。这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笔墨,反映出作家对纷繁生活敏锐、清醒的感知和辨析力。

  相比较而言,我可能更看好那本《平凡——“5·12”汶川大地震百日记》。作为这场地震的亲历者和抗震救灾的组织者与指挥者,这些日记随时记载 了在那些举世震骇的日子里每天发生的事情,记载了灾区人民创深痛巨的苦难,干部群众相濡以沫的坚韧,党和政府忧心如焚的关切,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救援,同 时也写出了生死考验面前人性的光明与幽暗、善良与自私、崇高与卑微,不仅记叙翔实,情感真挚,文字也相当朴实,毫无雕饰之感。在7月6日的日记里,作家写 到了自地震发生以来第一次与弟弟运凤相见的情景。地震发生时,运凤正在出差途中,他迅速命令同行的七个人从车上下来,躲进路边一处崖窝,但随即,便被倾盆 而下的泥石流封堵在里面。崖窝中光线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稀薄,一行人紧紧抱在一起,已预感必死无疑,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想念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 想念世上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正当做好死亡准备的时候,随着大地的剧烈抖动,崖窝口出现丝丝光亮,“当从崖窝中爬出来的时候,大地和山川一下子变得如此不可 理喻的魅力和难以言表的亲切。”突如其来的惊惧与绝处逢生的狂喜,通过三百来字的描述,一波三折,绘声绘色,让人感同身受。人们说,生活远比文学更精彩, 但经过典型化的提炼加工,文学也完全有可能比生活更感人。其中的关键,是作家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目光对待生活,反映生活。

  谷运龙曾长期在不同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但正如阿来所指出的,他的文学写作,并没有因这些工作带来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所异化。他的散文,文字 优美流畅,激情洋溢,充满诗意。叙事状物,书写到位,多有独到发现和感悟。可以看出,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方面都是很讲究、狠下了一番构思和推敲功夫的。 在《天堂九寨》中,那篇写阿坝草原的文章开头就很别致:“在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唐古拉风穿越的广阔时空中,有一位绝色佳人裸露着横陈着。横陈了一万 年。裸露了一万年。”写草原的文章多不胜数,但以绝色佳人去比喻草原的美丽风姿,在我有限的经验中尚属首次。这样的文字,清新脱俗,独出机杼,很容易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我也想顺便提到,无论是流于概念的抒情插笔还是过分铺张的情景描绘,都会妨碍阅读的快感,如果写得更精准、更节制些,效果会更好。我指 的是《我的岷江》中的个别篇什。

  一个时期以来,在所谓的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学语境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被讥为守旧和过时的东西,人们避之惟恐不及,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 热播和引发的反思,“现实主义”才频繁地、理直气壮地出现在连篇累牍的媒体文章中。当然,理论探索无禁区,创作方法也不能定于一尊。问题是,无论理论批评 还是创作实践,都得怀着文学的敬畏之心,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高尚的精神劳动,否则难免会陷入东施效颦或邯郸学步的窘境。这是我拜读谷运龙三部散文集后的 联想,未必正确,但有感而发,实话实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