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字之下的真性情(朱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5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朱 钢

  不管有没有诗歌,我们生活里总有是诗意的,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诗歌与诗人的关系,那是诗人和评论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关心诗歌是不是很愿意做我们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而且诗歌还保持着作为诗歌的那些品质。曹宇翔以《祖国之秋》告诉我们,诗歌一方面很高贵,另一方面又能亲密地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以对传统文化、人性力量和母语之美的极度信任,坚定对美好的挚爱,在怀旧和寻找中与现实生活展开持久对话。质朴、纯美的话语,清新、空灵的意象和对乡村无尽的依恋与赞美,构筑起其诗歌的外在。文字之下流动的是其真性情、真精神。

  《祖国之秋》几乎汇集了曹宇翔所有的诗歌精华,记录下诗人的心路历程和一路走来的创作理想。在诗人中,他相当具有个性。他不热衷于在一个又一个诗歌圈子里晃来荡去,也不打造热闹的诗歌江湖,只关注写作本身,只关注诗歌本身。在他看来,诗歌许多时候应该是安静的,不需要总想做呼咋咋的旗帜。他的诗歌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竟然是那样的安静、清澈和朴实。他不玩玄奥和晦涩,也从没有高高在上的张狂,只努力把诗歌与日常生活知心而和谐地相处。在主题诗《祖国之秋》中,他任由心灵与祖国进行自然而真诚的对话:“用歌声迎接大地起伏的歌声/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见所有人民/城市、乡村、太平洋的波浪/甚至看到你远逝的童年,祖母/干草垛,一个孩子摇响铃铛。”新鲜的生活气息之中,又有着诗歌独特的情感和内涵。当我们高声朗读时,这仿佛已不是曹宇翔的诗,而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话语和向往。

  画面感和众所周知的意象,是曹宇翔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他对诗歌本质性的阐释。他以强烈而通感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诗歌贴着大地飞翔的姿势。“翠谷底,拉萨河碧蓝的映照里/盛开的油菜花,金黄一片/羊群,花母牛,细小的炊/村庄五颜六色的布缕临风招展/宛若平原农民在麦场翻弄麦子/似乎要把世上的风一一找遍/你说,那叫经幡”(《名叫油菜花的驿站》)。曹宇翔的诗歌定位于生活的原生态再现,以写实性的手法精心抚摸视野之中的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我听到我一颗游子心怦怦跳动/干草垛,在寒冬的原野上/一阵暖意抱住了我”(《干草垛》)。成长的风景、生活的细节,因他的用心用情而得到清晰的还原,既精炼又不失真。而当我们进入意象之城,这样的诗句又让我们读解更多的滋味。生活之中的感动和碎片,由于他的有心和敏感,在他的心灵之上烙下了无数的印迹,并在时光中得以永恒。

  与曹宇翔的诗歌相拥,我们就如同回到大自然,没有人造景观,没有生硬的水泥钢筋,有的只是在阳光下的生灵、原生态的色彩和线条以及青山秀水般的情感,与我们的心灵和文化根系和谐共处,美得那样的天然而饱满。以诗化的语言讲述日常化的生活,用诗性的思维处理世俗之事,需要很高的艺术把握力。那些熟悉的意象直达我们内心的审美。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诗歌其实可以很生活的。

  (《祖国之秋》,曹宇翔著,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