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为拉丁美洲溯本清源(张艾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2日08: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艾茵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中英文版《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中英文版
《拥抱之书》中文版 《时间之口》中文版 《火的记忆》三部曲上:《拥抱之书》中文版   《时间之口》中文版
下:《火的记忆》三部曲

  今年4月13日,当许多中国读者正在为君特·格拉斯的离世唏嘘不已,慨叹着逐渐凋零的文学大师们时,同一时间的大洋彼岸,对拉丁美洲具有旗帜意义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也正在被广大人民缅怀,这位在中国被喻为拉丁美洲“鲁迅”的作家,因癌症逝世,享年74岁。

  翻检拉美文学记忆,首当其冲的一定是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作家,然后一路蔓延为近来热火朝天的波拉尼奥,他们带来 了拉美的魔幻与炽热;博尔赫斯和聂鲁达让我们领会到了超凡的想象力和极致的浪漫;而加莱亚诺似乎有些异类,他对历史的珍爱,对文字的求简,对政治的狂热, 都使他脱离于传统意义的拉美文学作家。在西班牙语中有一个词汇叫“comprometido”,延伸到西班牙语文学史中意为承诺文学,特指那些对社会现实 极具关注,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作家,加莱亚诺正是此类作家的代表。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年9月3日出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14岁即辍学,先后做过新闻记者、工人、收账员、广告画家、信差、打字员和 银行出纳等工作,他很早就以左翼身份投身到新闻事业,20岁时更是为工人阶级创办过报纸,31岁出版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震惊了整个拉丁美洲,曾被 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政府列为禁书,也迅速成为了拉美左派的“《圣经》”,对拉美左翼年轻人影响深远。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也是国内读者得以认知加莱亚诺的最早中译作品。作家自己在很多年后称之为“用传统左派语言写出的文字”,所谓传统左派 语言就是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在激荡的情怀牵引下一蹴而就的作品,它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热血,因为它总是毫不掩饰地直陈不公,它可能缺乏理性、客观、缜密, 却具有绝对的热忱、真挚、纯粹,这也是源自大多数年轻人对世界尚抱有虔诚的信仰,力图通过自己的发声来洗涤这世上的种种不公。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中,加莱亚诺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回望拉丁美洲500年的殖民历史,立足当下痛陈后殖民体系下的资本罪恶,他以美洲原住民的视角还原了一个不一样的美洲。视角 是历史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的关键所在,历史的真相从来不会以它客观存在的样貌呈现,总会夹杂在主观意图中,而那些意图往往来自话语权的掌控者,加莱亚诺说 他想“帮助恢复历史的气息、历史的自由和历史的说话能力”,正是力图以另一种视角“还原”历史,他也确实在许多作品中以克制的心态让历史讲述历史,但是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却不能完全归于此类,它是作家“用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式来谈政治经济学”的一部主观存在感过于强烈的作品,该书甚至开启了作 家的流亡生涯,而在出现过切·格瓦拉这样自由战士的土地上,情怀充溢恰恰是民众们所渴慕的,以致于作家晚年公开声明因为曾经过于“笨拙的语言,我今天不敢 再重读那本书了”时,引发了哗然。但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作家对自己创作的一种修正,不过奈何此书无论在美洲,还是世界,似乎都成为了加莱亚诺标志性的作 品,特别是当中国的发展轨迹与之有了某些重叠后,确实有警醒之效,可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作家逐渐成熟后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

  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之后,加莱亚诺开始更为明确地树立起自己的创作风格,以历史为原点,着眼世界,通过碎片式的捕捉,言简意赅的叙述, 搭建起了他的马赛克之书。其中最为磅礴的一部就是历时9年、经过30余次修改、在1982年到1986年间出版的《火的记忆》三部曲,作家试图通过对历史 的挖掘重新定义美洲被扭曲的历史,全书采用编年体的形式,糅合了诗歌、传说、神话等多重表现手法,再现了从哥伦比亚发现美洲大陆到1700年后,两个多世 纪以来这片土地上鲜为人知的历史。当然,这种辞典式的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史书,无论查阅如何多的史料,也难免演绎,但是正如此书的译者路燕萍所言,加莱 亚诺试图通过很多独立的小故事,以“好似锁孔中看到的历史”的方式来恢复历史气息,拯救拉美记忆,揭示被掩盖的历史。

  而这种独立、零散、文体不一,少则十几字,多则几百字,撷取历史尘埃的书写方式成为了加莱亚诺整个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比如1989年 的《拥抱之书》就是由191个故事组成,2004年的《时间之口》上升到333个,而2009年的《镜子》更是多达600余则,即使是比较类型化的关于足 球的随笔集《足球往事》也采用了相似的写法。《足球往事》初版于1995年,但是据闻从出版至今,每隔4年加莱亚诺都会添加一些新内容,然后再版,国内可 见的中文版收尾于2006年世界杯,此时该书已经拥有了161个篇章。

  不得不说,过度碎片化的写作确实很容易造成记忆缺失,源自历史细节的瞬间在接收上非常容易转瞬即逝,有些过于平庸的铺陈和过于清浅的描述都很难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另有一些极其洗练的哲思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却非常引人遐思,加莱亚诺经常一针见血地直陈时弊:我们发明了武器用来自卫,却被武器夺了 性命;我们发明了汽车用来行路,却被汽车挡住了脚步;我们发明了城市是为了彼此相聚,却被城市疏远了彼此。我们成了我们的机器的机器(《镜子》)。也可以 含而不露道出真相:一天上午,有人送给我们一只豚鼠。它来的时候被关在笼子里。中午,我们开了笼门。傍晚我回到家里,发现它仍和我离开时一样:待在笼子 里,挨着笼条蜷缩着,被自由吓得浑身发抖(《拥抱之书》)。更会辛辣直接地言及伪善:双塔楼倒塌几个月后,以色列轰炸了杰宁市。巴勒斯坦难民栖居的这片土 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坑,里面满是掩埋在废墟下的尸体。杰宁的这个坑跟纽约双塔楼的坑一样大。然而,除了那些扒开瓦砾寻找亲人的幸存者,又有多少人看到它了 呢(《时间之口》)。所有这些思想火花皆源自一颗对拉丁美洲抱有深厚情感的炽热之心,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一个希望为抢救记忆做贡献的作家,抢救 整个美洲被劫持的记忆,尤其是拉丁美洲——这块我深爱着而被人歧视的土地——被劫持的记忆”。而这也正是“comprometido”作家的本色。

  显然,加莱亚诺身上这种浓烈的左派色彩会让他的作品离政治更近一些,情感也会更激进一些,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能读出那份强烈的情绪,而这种情绪 在他狂热的球迷身份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世界杯期间的闭关,为捍卫足球版面与合伙人们的争执,凡此种种都与拉美另一位知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截然相反。或许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能看出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博尔赫斯明显更加关注思想深度的延展性,而加莱亚诺在意的是思想现实的效应性,我们惯常接触的拉美作家大 多数属于前者,无论他们是以魔幻还是以现实的手法书写,都不失精工细琢和雾里看花的深远,惟独加莱亚诺选择了言简意赅的坦陈。在对拉丁美洲的情感上,比起 其他作家的浓烈,加莱亚诺近乎赤裸,他的犀利、尖锐、透彻、激烈和执著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攻击性,可也正是这种攻击性,能够让他更清醒地认知美洲的历史, 认清体制下的种种不公,然后去修正被扭曲的镜像,为无法开口的民众发声。作为一名文学斗士,加莱亚诺一生都在致力为拉丁美洲的历史溯本清源,他力图以文字 为见证,瓦解世人的误读,他为拉丁美洲留下了良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