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不可多得的新闻史文本(李天扬)

——读丁法章回忆录《我的新闻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9日09:52 来源:文汇报 李天扬

  说网络改变世界,真是一点也不错。即使像丁法章先生这样一辈子爬格子的新闻界前辈,也体会到了网络的力量和意趣。这不,他的回忆录《我的新闻人生》还没出版,已经有部分章节在微信和网络上热传,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反馈。丁法章先生在后记里说:“让我深深感受到新媒体是多么充满神奇,多么充满魅力。”

  我也是在微信上追看丁先生回忆录的,但是,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纸本阅读者,真的细细拜读,仍然是拿到书之后。更进一步说,我直到看完全书,才越发真切地领会到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丁法章先生回忆说,他在中学时代,拿到了前两笔稿费后,就去买了一本《作家谈创作》,“开始做起作家梦来了”。但是,纵观他的回忆录,几乎没有什么文学性的描写,原因也简单——“毕竟老丁是报人”啊。

  丁法章先生的这本回忆录,虽然有个别章节是凭记忆写的,但绝大多数,绝非无本之木。我发现,丁先生在写作这本回忆录时,并非仅凭记忆,而是有着无数材料作支撑的。这些材料,可能是日记,可能是笔记,也可能是讲话稿,可能是会议纪要。我没有去向作者求证,但我相信,我不会猜错。

  丁法章先生一定有着收藏各种材料的好习惯,而且,这个好习惯从他很年轻时就有了。请看,他保留了大学五年级在《支部生活》实习时的小结。这份小结,诞生于半个世纪前。今天读她,那个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的话一向是听得进的,毕业以后,不为社会主义服务,难道为资产阶级服务吗?”

  “由于开始从党的事业的高度,来认识自己身上的问题,思想改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通过具体采写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中久大队开展文化革命的报道,深深感到翻身农民要掌握文化,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虽然每天三餐菜金只有8分钱,每晚要搞到夜深,但自己并不以为苦,感到吃饭很香,睡觉很甜。”

  穿越历史,故纸存焉,十分珍贵。当然,在书里,这样原封不动引用的材料并不多。显然作者是考虑到一本回忆录不能变成简单的材料汇集;另外,一般而言,从史料价值看,应该是距今时间越近价值越低。但是,我们却并不能仅仅从这一点来判断这本回忆录的文本价值。当作者第一次把一生的经历完整地呈现给我们,我们不难发现,丁法章先生很幸运——幸运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家境贫寒的他有机会上学,那年他9岁;幸运之二,1966年,他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他和他的同学们,成为非常少的完整接受了共和国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一批人,众所周知,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的教育是什么状况;幸运之三,从1983年至2003年,他成为报业的领导者,这是报业发展的黄金20年。仍然是众所周知,这样的黄金岁月,恐怕一去不复返了。因此,现在几乎可以断言,丁法章先生的事业成就,并不仅仅属于他个人,将成为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不可复制的华彩乐章,成为后来人的研究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法章先生的回忆录,没有凭回忆书写、没有过多着墨于个人经历,而是十分忠实地运用他保存了几十年的原始材料,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难得、十分珍贵的新闻史文本。

  这些文字,或许普通读者略感枯燥,但是,一位做了20年报纸的老报人,原原本本地把20年的所思所想、工作经验和盘托出,正是此书最为独特、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一本书的价值,大概并不看它是不是畅销,而是应该看它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检验。不管再过多少年,只要想研究上世纪最后20年的报业,丁法章先生的《我的新闻人生》,是绕不开的。

  网络时代,纸媒式微。但无论传播方式如何转变,那个意气风发、激情昂扬的报业改革发展黄金岁月,永远有力量值得我们汲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