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漂泊与原乡(朱晓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8日10:40 来源:羊城晚报 朱晓剑

  接触旅美作家刘荒田先生的作品是有好多年前的事。不过,那是只是三篇零章的阅读,多以散文的形式出现,从小事件中,看出大千世界,思考得颇为深远。这样的文章读过之后,自然印象深刻。最近,我才有机缘读一读荒田先生的书,先是读《这个午后与历史无关》,接着读这本《人生三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两者相联,又各自独立,那是一个人的大半生的经验总结。

  中国是散文与诗歌的国度,所以这两者的写作、阅读的人群众多,但就喜好而言,我更愿意在这些篇章里读出些许况味,而不是一种情调。荒田先生的散文细节丰满,微言大义,常常有出人意外之感,这其实是与他敏锐的观察相关,或者说,跟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此前我对荒田先生的职业关注较少)。在酒店业工作,对来往的人倘若没有细致的观察,可能就容易模糊了服务的对象。正是“阅人无数”,才有了这些散文的流出吧。

  在这本书里所说的“三山”,即晨雨台山、午潮旧金山和夕照佛山。这不妨视为荒田先生的人生轨迹:在台山成长,旧金山工作,最后回归佛山,转了一大圈,他选择的是回归故乡——那是精神的原乡,正如他在书中的许多篇章里所提到的漂泊感和归属感。在远离故土之时,梦回也许是一种常态,但从现实生活出发,每天所面对的人与物,枯燥,甚至无趣,但荒田先生在劳作之余,不忘阅读和写作,在文字世界里建造精神原乡。

  不独是荒田先生在漂泊,无论是身处他乡还是故乡的人,都是在漂泊,这既有物质世界的追求,也有家园回归的身份认同,也还包括了种种焦虑在其中。这种漂泊感,实际上是对身份、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去国、还乡,这种关照常常是海外作家散文写作的母题。但在荒田先生的笔下,这样那样的故事,并不是单独的个案,而是联系密切的个人情感。没有抱怨,也没有宏大叙事,从个体经验出发,关照生活,这样的书写,在当下却时常沦为“鸡汤体”,结果读来读去,味道尽失。

  相对而言,花里胡哨的文章,固然读来畅快,但若仔细思考,却又觉得缺乏营养。这里所说的营养,是提供一种价值判断和思索。周遭见闻,街头人事,生活场景,风物奇趣,乃至家长里短,内心波澜……都在荒田先生的笔端。这不是木心所说的文体,也并非是散文潮流写作,它更多的是倾向于内心。

  孤独、漂泊,这样的词语却并非是散文写作的代名词。在我看来,《人生三山》所呈现出来的风貌,是独特的,可言说的。即便今天的潮流是崇尚于“互联网+”,但这里的书写语境不会发生太多的改变,那是生命的质地和诉说,也是对生活的直接关照。

  “钟声永恒,历史不过是附属物。我何其有幸,这个午后只和钟声相伴。”是了,这正是荒田先生在书中所提供给我们的一种思考方式。这让我想起散文大家王鼎钧对他的散文的评语:“尺幅之内,舒卷自如,落笔时一点击发,四围共鸣,触机成文,诉诸悟性。无因果,有纵深;无和声,有高音;无全景,有特写;无枝叶,有年轮。”

  在不同的山上行走,所看到的风景也有极大的差异。《人生三山》以四十篇章来叙说那漂泊的原乡:在现代诗式的密度里,书写人生的灿烂情怀。

  朱晓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