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在新媒体上写出自己的卓越(霍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5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霍 艳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刚刚习惯把网络文学称为“新媒体文学”,但现在,更新的“新媒体”出现了。互联网终端从一台PC机越缩越小,缩到一台手机、一台阅读器,“新媒体”这一概念指代的已经是各种移动终端。

  在这个更新的载体上出现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妨篡夺网络文学曾经的称谓,将其称为“新媒体文学”。它可分为出版机构、书店、个人的公共账号,文学精选类公共账号和内容文学APP、电子阅读器APP、文学精选类APP、语音文学APP等。跟网络文学比较起来,新媒体文学其实更像网络文摘,它把根据编者意愿选取的文学作品放置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在筛选什么作品可以出现在某个平台上时,编者本人的嗜好起了较大的作用,从而顺应或引领着某些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

  这也存在一个问题,筛选标准如何把握?当新媒体文学从业者指责传统期刊的评判标准已经过时,是否考虑过自己标准可能存在的独断性。规模越小的团队,越容易出现独断的问题,有一些文学账号甚至是某个人在运作。与此同时,平台操作者在运作伊始,脑子里可能有一个标准,但由于要频繁应对内容的更新,这个标准会慢慢变得模糊,一些标准线以下的作品也可能被推荐。

  经典写作以简省为贵,所谓“文章犹如女人之裙,愈短愈妙”。新媒体文学无意间暗合了这一传统,新媒体文学里的专栏按篇计算稿费,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把一个事情表达完整,精练、迅速地抵达目标。拉长是稿费制文学生产的弊端,长篇好过中篇好过短篇,一个故事的容量明明没有那么大偏要拉长,短篇这种最具叙事技巧的形式却受到了冷落。年轻读者更是被大段不及物的抒情和形容词叠加带坏了胃口。这时,倒不妨把对字数的掌控看作一种写作训练。

  在新媒体文学发展日趋红火的今天,传统出版机构也开始向新媒体进军。《人民文学》自主开发了APP平台:醒客,采取内容组合方式,使读者如置身图书馆一般能查到各种资料,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数字库。《收获》微信公共号的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5万人次,除了紧密围绕着当期出版杂志的内容,发布作品的节选、创作谈,还约请了一些独家评论,同时追踪最新的文学热点。《小说月报》作为最早利用新媒体优势的平台,从2010年起就开设了微博账号,以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作家、读者互动。2013年5月《小说月报》又开通微信公共号,为每篇作品制作一个专题,还开设了“小说新声”、“周末分享”等栏目,也成为第一家在刊物封底印上微博、微信二维码的文学期刊。

  自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们仿佛都乐于宣扬“已死”的概念,例如“文学已死”、“期刊已死”。在缺乏文学生活的今天,我们乐于做一个看客,而对自己知识的贫瘠不自知、不惶恐。新媒体文学的出现,并不代表它们要和旧媒体进行一场决斗,一切持有着决斗思维的人必将两败俱伤。新旧两种载体的竞争,不应是互相消灭,而是共同参与文学样式和传统的变革,维持文学进步的张力。对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来说,在这个新媒体文学的推送时代,或者不管是任何什么时代,他需要的品质,仍然是跟古老的写作技艺相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卓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