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家风”,对于官员来说,可以保证廉洁从政,从而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减少意外的风险,保持家庭的兴盛不衰。
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分支,也不仅仅是一堆没有灵魂的故纸,而是凝聚一个国家意志的“强力胶”,丰富一个民族文化的“深水井”。读懂历史,读透历史,才能“以史为镜”,照亮今天前行的方向,从而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不觉浅——指尖上的历史》的作者徐剑也正以怀着这样的愿景,展开了他的历史之旅。他从包括《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剑桥中国史》等古今中外的大量历史典籍中,筛选出一个个有现实针对性的故事,再用今天的视角,启发今人思考。
书中有相当多的札记是追忆历史上那些掌权者的政治谋略、从政胆识、用人方略、施政方针的。从这些札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凡在历史上有所建树、 遥民成就的封建帝王、王公大臣,他们都不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人,而是知错则改,不断修正自己过失;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而青史留名,扬名千古。
就以这篇“刘邦的气度”为例,建立了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想攻打匈奴,于是派出多批侦察员去打听情况,得出的结论都是匈奴只有老弱的兵士守城把门,宽阔的草原上也只能看到三五成群羸弱的牲畜”;但只有谋臣刘敬只身深处调查后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不可轻举妄动。然而,一心想征服匈奴的刘邦哪听得进去这不同意见,把刘敬铐上关押起来,然后亲率20万大军攻打匈奴。果不出刘敬所言,匈奴是把精锐兵马隐藏了起来,匈奴将刘邦围在了白登山七天之久。脱险后的刘邦第一时间将刘敬松绑放行,诚恳地向刘敬道歉,并“封户二千,加爵关内侯”。而书中的“常生悔意的李世民、赵普为什么‘能’”等文章里所介绍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都有与刘邦相似的品德:虚心纳谏,有错必纠。也正是他们开明的政治态度,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开创了一代新风,成就帝国辉煌!
优良的“家风”,对于官员来说,可以保证廉洁从政,从而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减少意外的风险,保持家庭的兴盛不衰。作者在“女人的识见、司马光的家书”等札记中,先后列举了唐代潘炎、宋代司马光、清代曾国藩等的例子,证明正是因为有好的家风,才避免了罢官坐牢的悲剧,保证了家族绵延昌盛。当然,也有一些官员,因为家风败坏,从而落得“丢了卿卿性命”的可悲下场!家风对官员十分重要,对一般人来说,也十分重要。这里,不妨请读一读“胡雪岩的大手笔”这篇札记!作为一个红极一时的商人,最后家道中落。作者经过一番思考认为,奢侈的生活,不良的做派,是导致他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作者举例说,胡雪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漂亮小姑娘,“竟色迷迷盯着人家看。小姑娘吓怕了,赶忙闪身进屋”。这胡雪岩就不舒服了,然后花了7000两银子,把这小姑娘娶回家为妾,只是让“小姑娘一丝不挂躺在床上”让自己看了看后,就让小姑娘打包回娘家另嫁。据说,“像这样高价娶进家门,没两天又将人遣返回娘家的,胡雪岩已重复了有数十个来回。”就是这种奢靡的生活,最终让他从巅峰走向低谷。
作者在浩若烟海的历史书籍中,读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颠覆了历史上对一引起已经盖棺论定人物的一以贯之的评价,使人不禁耳目一新!比如,提起西晋时的石崇,稍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穷奢极侈、挥金如土的“土豪”,然而,作者通过对史书的盘点,写出了“诗人石崇”一文。通过《乐府》中收录的“王明君”一诗的展示告诉人们,“土豪”石崇原来还有粲然文才!品读此书,可以在时空深处得到更多可资借鉴的信息,发挥“古月依旧照今人”的作用。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