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窗含西岭千秋雪——《美与丑:感悟欧洲》读后(李建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13日09: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建永

  一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击破水中天。高巨海先生所著《美与丑:感悟欧洲》为读者打开了观察欧洲、了解西方的一扇明亮、广阔、深邃而又别有洞天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放眼望去,那些欧洲的风土人情、美丽景观、前沿科技、历史事件,一桩桩,一件件,盘盘焉,囷囷焉,不仅有趣有用,而且好玩好看。作为一部游记散文,首先少不了的便是模山范水,咏物抒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江山胜迹,实文思之奥府。譬如写到欧洲的美景乃至环境保护:

  我们在欧洲转了一个大圈,埃威恩(旅游大巴)横穿十国,行程约3000公里。说到欧洲的自然生态,大家都心照不宣:真美!

  天总是碧蓝碧蓝的,透淋淋的仿佛能看到遥远的星辰。清晨的太阳闪射出一圈橘红色的光晕,午时的太阳近乎莹白,傍晚的太阳则常常扯起一片橙黄色或火焰般赤红的晚霞。

  云,总是淡淡的,轻轻的,柔柔的,似有若无,高高地飘浮在蔚蓝色的天空。空气总是那么清新透明,大地总是那么洁净翠绿。

  整个欧洲,仿佛一幅绵延千里的画卷,风光旖旎,诗意盎然。

  文学,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叙述,又是文学的基本技能和本质属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叙述的“隔”与“不隔”之分界,就在于“景语”中有无“情语”的融合,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与丑》中多有“情景交融”的描述。在描写有着“天然公园”美称的卢森堡时,作者用了这样的“情语”:

  (卢森堡)不像都市,倒像欧洲一幅具有浓郁山村风情的油画。

  走进油画里,我们似乎也艺术化了,文明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街上行人很少,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个团了。几十个人走在街上,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唯恐打破这美丽的静谧,吵醒这沉睡的古城。

  二

  《毛诗序》有言:“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美与丑》不仅写出了欧洲10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美丽景致,同时也有选择地梳理并探讨了某些国家独特的文化之形成,乃至“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仅以瑞士为例“解剖麻雀”。譬如,瑞士的银行业为什么在全球长盛不衰?

  瑞士银行是世界财富的保险箱。2004年底,瑞士在岸金融资产超过1万亿欧元,离岸金融货币更多达2万亿欧元。

  托尼(导游)介绍说,国外资金存入瑞士银行的年利率是-0.61%。就是说,不仅没有利息,还要付保管费。

  但瑞士银行却集中了全球富豪个人资产的75%。

  是什么魔力使然?

  书中自然给出了详尽的解答。然而,如此等等这些辉煌成就均源于人,源于独特的文化习俗。没有人文色彩的景物是单薄的,也是浅层次的。反之,有灿烂的文明作底衬,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作支撑,即使是一草一木也会鲜活灵动起来,一砖一石也会充盈饱满起来。当然,文章的厚重感与历史感,绝不是通过旅游能“逛”出来的,它不仅需要作者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与涵养,还须要做足景点之外的人文历史功课,因枝振叶,沿波讨源,绘事后素,织锦成文。即如瑞士这个小小的卢塞恩市,就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建筑和群星闪耀的人文遗迹:

  我们首先来到卢塞恩东北角一座公园。这座公园以一尊受伤的狮子雕塑闻名。这头受伤的狮子似乎一直在向游客讲述着一段悲壮的故事。

  那是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的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偷偷溜走,而由800多名瑞士雇佣兵组成的卫队却全部战死沙场。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世纪初,阵亡将士的亲友策划,请丹麦雕塑家雕刻了这尊受伤的雄狮。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这里参观后说:这是世界上最令人悲伤的一块石头。

  书中的一帧《受伤的狮子》插图,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穿越时空,震撼心灵!这使我想起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那么,对于过去和将来的承接与过渡的现在而言,历史则是由实例教授的哲学,影响、观照乃至荫庇着创造历史者后裔们的当下现实,并走向未来。

  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有了“系一人之本”的“风”,才会有“形四方之风”的“雅”,继而才有与之相关联的“王政之所由废兴”。这便是历史的魅力。这也是风俗的威力。

  三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曰:“题目是作书第一件事,只要题目好,便书也作得好。”这话说得有些绝对。有好题目,未见得就有好文章作得出来。所以我想换一个说法,文章要想作好,题目先得做好;尤其是单篇文章,若题目不能抓住人,读者的眼光瞬间就会开溜。《美与丑》中的一些小标题很有意思。比如《欧洲:美丽与丑陋的混血儿》《移动的别墅》《泥巴嘴巴》《旮旯酒店》《贝壳里的珍珠》,乃至附录里的《斯里兰卡:鸡心翡翠》,均可圈可点,设喻得当。

  当然,文章的重心毕竟还在内容。“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注重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观照的是历史感和现实感。作者在书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方式,对我国与欧洲在城建、环保、交通、教育、文化以及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比照与剖析。尤其令我不时会心一笑的是,作者永远“脱不出”做过基层乡镇书记的视角与思路。他在《魅力乡村》中写道:

  说到欧洲的乡村,自然绕不过城乡差别这个话题。

  在欧洲,新的城乡差别基本形成。不过,这个差别是倒过来的:近90%的乡里人不愿意离开乡村,而50%多的城市人希望住到乡村去。

  现在欧洲乡村的标准是生态化。

  乡村分生产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也像城市一样叫社区,而且比城市的社区更具特色。

  乡村社区的交通、供电、供暖、供气、给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均由市政当局负责。

  在我们搞村村硬化的时候,欧洲国家居民门前原先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路面,已被草坪、碎石沙土小径和木质的篱笆取代,蔓草湮路,天然野趣。

  如今,欧洲农村社区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国际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常把欧洲农村社区的模式移植到城市社区的建设之中。

  “乡镇书记”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扳着指头算民生账、经济账,盘算着拓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且几次忍不住用“作者认为”的口吻站出来说话——

  乡村的生产区一派现代化和生态化,这里给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肉、蛋、奶、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和发展轻工业的优质原料,农民也因此获得更丰厚的收入。而且,农民还可以享受国家向农业倾斜的许多优惠政策。

  作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应该从更深的理论层次上探讨和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广阔的途径来解决。

  譬如……

  但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归宿,而是体制性的城乡两种户籍、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也就是说,人为的痕迹很深。

  实话实说,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抛开什么“情怀”且不说,仅是这些书写于七八年前的剖析见解,即不乏超前意识和深刻见地。正是有这些关注中国现实、关心民瘼的文字,才拓宽了游记散文仅限于抒写花花草草的题材范围,形成了独特的文体;才使得这部书显得厚重而且凝重;才展示出了它的价值与分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