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打工文学的新气象(思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8日10:59 来源:河北日报 思 明

  在近年的打工文学写作中,出现了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饱满的人文情怀,直面中国当下城市打工者的精神内涵的新气象。打工文学作家承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以人性开掘作为文学写作的新任务,以具有思想和情感的笔触探究当下进城务工寻梦者的精神尊严问题。他们对农民进城后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闷,进行独特的观照与揭示,标志着打工文学的新探索、新突破。

  诚如评论家吴义勤所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与融合、碰撞与磨合是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继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所表现的城乡对立冲突之后,上世纪80年代,城市与乡村再次处于对立面上,城市祛除了“革命话语”的规约,保留了其现代、发展、前进的文学审美性,而乡村也因其传统文明的留存而备受赞扬。及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进城打工的热潮,描写城市异乡打工者的底层文学兴起,城市成为寓意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情感裂变的熔炉,“苦难”成为“卖点”,人物形象单一化、片面化现象突出。

  新世纪以来的打工文学,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人性的书写开始出现。人性情感由单纯的苦难书写、道德批判,转为对人性复杂与丰富的尊重。打工者作为城市异乡人在都市奋斗的人性美,以及都市的包容和都市人的心酸无奈,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例如王十月的小说《出租屋里的磨刀声》表现了异乡打工者的生存焦虑感和如履薄冰的状态,《示众》涉及打工群体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等等。此类作品没有理念化地将打工者作为简单歌颂的对象,也没有将城市简单塑造为欲望都市,而是站在中立的基点,在人性的视野内审视两者的关系。从时代与人的关系而言,具有新的文化气象的打工文学,对新一代进城务工者所遭遇的精神命题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回答,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化与发展。

  在一些打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身上积淀了中国最为传统的道德操守与价值观。他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保守隐忍。在这些以出卖体力劳动为生的城市异乡人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同时也诠释了打工者忍辱负重、艰难生存的形象。例如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中,主人公老乌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但始终坚守正义与良知。他们默默无闻,血液里却始终蕴藏着民族精神的精髓,并将这弥足珍贵的传统代代传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他们心路历程的转变,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第一代进城务工者的茫然失落和内心挣扎相对照,新一代打工者的人生困惑和价值痛苦更值得书写。他们怀揣梦想来到光怪陆离的都市,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尊严、渴望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梦想和现实却有着巨大的距离。当作家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发表后,这样的问题显得愈发沉重而尖锐。涂自强的死去让成功与失败被重新定义。一个有大学文凭的进城青年尚且如此,打工者们不得不叩问,他们进城务工的行为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可以说,打工者们的内心挣扎和痛苦由此加重,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迷惘。在这新的人生考验面前,郑小琼、徐东、曾楚桥、萧相风、陈再见等创作的一批优秀打工文学作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新一代打工者们不向命运屈服,以自己的勇敢、自信、坚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某种意义上,打工故事就是城市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作家笔下的底层图像就是当下中国城市社会的缩影,是一个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生存空间。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都市的一角,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阴影之下,正在发出奄奄一息的哀叹。在一些打工文学小说中,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撞有了比较生动的表现。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如底层人的尊严如何捍卫,进城打工者的灵魂如何安放等问题。对此,打工文学作家的思考是沉重的。但沉重并不意味着绝望。在不少打工文学作家笔下的小人物身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基因的流淌,能感受到他们捍卫文化尊严和文化价值的悲壮。

  从美学意义上考量,打工文学作品渐次体现了作者驾驭复杂社会生活和多重情节线索的叙事与结构能力。徐东的《在都市中爬行》、萧相风的《死亡四重奏》、陈再见的《六歌》等等,故事线索清晰,情节充满张力,人物命运和情节冲突环环相扣,张弛有度。与此同时,打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挖掘与展示,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细节、场景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转变。一些打工文学作家的语言既个性化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方言俚语的成功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一些优秀的打工小说语言契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故事情境,具有主流文学不能替代的原生态、毛茸茸的底层生活质感,体现了打工文学作家对语言审美的重视。

  不必讳言,就目前正在转型和升级的打工文学来看,作者们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不少打工文学作品在处理人物时往往简单化、道德化、脸谱化,未能把人性的关怀、“善”的观念与“爱”的情感结合,对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与人性问题的挖掘也有待深入。在这些瑕瑜互见的作品中,打工文学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意识,展示得还不够鲜明,尤其是如何通过现代社会人生苦难的书写呈现普世性的人文情怀,如何成功地传达作品对打工者个体生存的人文关怀等,都是亟待深入探究的文学新课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