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丰盈而充实的新诗气象(蒲波)

——2014广西诗歌双年展众人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8日10: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蒲波

  “他在掘一口井/他越挖越深/直到自己再也不想上去了/有时,他会停下来/坐在孤独,这矿质的水中/发呆/望着越来越远的天空” (六指《他在掘一口井》 ) ;“命运,不过是个蹩脚的编剧/今生的舞台上/我们出演了一场又一场错误/你的角色,我的角色/都被命运偷偷篡改” (罗雨《命运,不过是个蹩脚的编剧》 ) ……

  翻开《广西文学》 2014年第12期推出的广西诗歌双年展“诗集盛宴”专号,一首首个性鲜明的诗歌映入眼帘。这些诗歌,有与作者自己“有关灵魂、生命、存在、对父母的爱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也包括一切形式和语言的小把戏、小玩意” (非亚语) ,有以想象做动力的钟表告诉人们世界的众多要旨,也有对具体痛感区域的一锤狠捣,等等。但是,在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看来,它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写得真实” 。他认为,所谓真实,要看“诗人在面对内心、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把诗歌写得更接近我们的内心和灵魂?另外,诗人表达现实时所呈现的诗歌语境是否来自他的心灵和灵魂? ”

  对于诗歌评论家来说,广西诗歌阵容可谓强大,专号分区域展示了广西各地市共140位诗人的诗作,他们的背景不同,年龄跨度也很大。其中,不少广西80后诗人就是伴着双年展慢慢成长起来的。诗人刘频认为,80后诗人依然青涩,他们的成长速度令人焦急。但90后呢?诗人非亚有点焦虑:“最令人期待的90前后的诗人,似乎也仍未大面积涌现。 ”尽管如此,十年是一个丰收的阶段。《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认为,这十年, 70后、 80后诗人构成当代广西诗歌方阵和新生代,这一代人创作的诗歌在总量上大大超越了所有时期的诗歌总量,一部部诗集问世,足使广西成为中国新诗创作的大省区。另外,广西的诗歌生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此前大致围绕诸如协会、杂志社、报纸等公益性机构显性地生存着,而今诗社成为一拨拨诗人的摇篮,乡村小镇、小县城里散布着各种各样的诗人群落,这一切使得这十年的广西新诗发展“变得丰盈而充实”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叶延滨总结道:“广西文学这十年在中国诗坛上留下的特色是先锋性、本土意识以及个人意识。 ”

  作为广西诗歌双年展的主力诗人,非亚、刘春、刘频等面对同仁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更多的是反思,向前看。非亚认为,广西诗人群落里,非常有特点并且具有足够先锋性的诗人,感觉还是太少,开创的勇气仍显不足。刘春认为,近几年来,广西青年诗人的创作能让自己惊喜的不多,自己的创作更是陷入低谷,大部分都比较“稳” ,从布局谋篇到诗意的生成,都顺理成章,你挑不出多少毛病,但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极少数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也远远称不上成熟。刘频认为,虽然广西诗人已有由以往游击式的写作方式向专业写作转换的良好态势,但从本次参展作品来看,当下广西诗歌最大的缺憾是缺乏一种朝气、一种辟疆拓土的朝气,诗歌写作平视、仰视的多,俯视的少,缺乏一种高迈的人类视野和在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自由贯穿的能力,区别性、地域性也不够鲜明。

  然而,这些似乎并非广西诗人独有的问题。吉狄马加指出,当下中国诗坛“同质化写作很严重,与国际诗坛相比,缺少大作品” 。他还担忧,如果诗歌不按照诗歌规律发展,完全是大跃进,诗歌就会失去本来的面貌。就诗歌创作而言,量与质有着难以忽略的关系。“很多诗歌挑剔得不够,诗人应该少写一点,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更少一点。诗人应该自我控制和自我要求,不能只是为了别人、为了发表而写作。其实,也可以写点散文,或者诗歌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说。

  纵观当下诗坛,联系诗歌生成的语境——自媒体空间,诗评家霍俊明一方面看到诗歌数量不断激增,另一方面感到如此情势下“做一个有方向感的诗人显得愈益重要也愈加艰难” ,因为在大数据共享和“泛现实”写作的情势下个人经验正在被集约化的整体经验所取消。

  “当下诗坛,自媒体平台上成倍增长的青年写作群体不仅对诗歌的认识千差万别,而且他们对自己诗歌水准的认知和判断更耐人寻味。这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好像是被集体复制出来的一样。与此同时,很多成名的大腕诗人正在国际化的诗歌道路上摇旗呐喊。可看看他们的诗,他们仍然是翻译体写作的二道贩子。而很多诗人也欣欣然于毫无创见和发现的旅游见闻写作,他们正兴奋无比地给那些山寨、仿古的景观贴上小广告。还有一部分诗人更为恶劣,他们对诗坛不断恶语相向。看似义正词严的面具却掩盖了他们的私心、恶念和狺狺的嘴脸。 ”霍俊明在评述《广西文学》诗歌双年展作品的文章《城市化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这样写道。

  当下,谁是诗人,诗人何为?非亚在《写诗》这首诗歌里以丰富的想象力切入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写作者的心境:审计局姑娘写出一首自我审视的诗;报社工作的已婚妇女“写出了一首在交叉路口等绿灯的诗” ;在非洲,“皮肤光滑发亮的黑青年写出了一首扭屁股的/诗,节奏吻合他双手敲击的鼓点” ;南极和北极的探险者,“则写出了一首狗熊和鲸鱼喷出水柱的诗” ……诗歌源于生活,非亚以为写诗“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密可言,但怎么把来自生活的东西,转化为‘诗’ ,却需要灵感、专注和某种神奇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是坚守在诗歌探索道路上的广西诗人、中国诗人、世界诗人共同寻找的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