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不退休的人生(赵伯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8日10: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伯仁(满族)

  回族作家李士杰主编的新书《我们的退休生活》,像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相册。而作家张抗抗在序言中首先回答了书中的“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知青、老大学生、老职工、老教授、老作家、老艺术家。我们曾是青春焕发、曾是热情澎湃的‘40后’或‘50后’一代人。而如今,我们正在或已经无可挽回地步入了暮年……每个人的一生,最终都将退出自己习惯了的职业生涯、开始‘全职休假’的晚年生活。”

  这是一个契合时代脉搏的命题,因为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首都北京,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3.66%,而且还会不断增长。何以“老而有人养、老而病可医、老而得其乐”?书中以各种不同身份的退休人士的视角,叙述了退休者曾经的迷惘、退休后的乐趣以及退休者的思考与追求。那一篇篇关于“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精彩描述,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作为“80后”,我的人生字典里还没有任何关于退休的字词。人老了什么状态?退休后到底会是什么样?这本书给了我们满意的回答:“我们退休了,退休后,我们做些什么?早起晨练,午休养神,书法绘画,下棋钓鱼,唱歌跳舞,旅行交友,有氧运动,读书吟诗,上网微信,股市理财,带孙遛狗,种花养鱼……”

  书中的多篇文章令我感动。例如,《一生考察并记录北京古建结构的孔庆普先生》中,孔庆普自22岁从事修缮和拆除古建筑工作,退休后把自己数十年修缮和拆除城楼、牌楼、桥梁的工作笔记,包括大量手绘结构图和数百幅照片,一一输入电脑。这位86岁的老人,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心血之作《北京城楼和牌楼结构考察》和《中国古桥结构考察》,让我们透过历史重重,看到北京的红墙绿柳,感受到在那些消失和残存的城楼之中的历史沧桑。

  《老农民的文字梦》中的老农民许福元,在退休后参加太庙文化宫第九期文学班,到首都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听名家讲堂,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北大中文系旁听,一篇篇文章见诸报端,至今出版了诗集《早春》、小说集《半夏》《仲秋》、散文集《瑞冬》等多部作品。许老之聪明、勤奋,实乃老而有为之楷模。

  岁月无情,每个人都会渐渐变老;岁月有情,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老人蹒跚的脚步犹如一行行诗句,老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一幅幅生活巨画,老人饱尝的苦辣酸甜是一支支励志大歌;老人一生积攒的经验和教训,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李士杰是“50后”、“老知青”,不仅有北京爷们儿助人为乐的侠义爽气、喜好读书写作的文人气,还有一种执著奋进的“北大荒精神”。一年一本书,这是李士杰十几年前的诺言,如今他仍然坚守不渝,虽六十有四,年年有新著。用他自己的话说,退休以后,我们活得更精彩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