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战士情怀的独抒与表达——谈邓碧泉的词、赋创作(张书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5日10:35 来源:解放军报 张书恒

  每个人胸中都装有一片情怀,这情怀来自对家人、对亲朋的爱恋,来自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正如诗人郭小川所讲:“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而诗人情怀的表达,则是将自己胸中咆哮的千军万马、炽热的鲜血,用充沛的感情、诗性的语言展现出来。诗人邓碧泉近年来陆续出版的诗词《若水斋诗书赋》(3卷)、赋作《长征百赋》,即是他战士情怀的抒发与表达。

  17岁便参军入伍到南海某海岛当了一名海军战士的邓碧泉对部队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部队多年的历练不仅养成了邓碧泉过硬的军事素质,还赋予了他宽阔的战士情怀,这种历练也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初的感情基础和文学滋养。如今,虽然已经离开部队多年,但对部队他依然是心存感念,对部队生活的细节他依然是耳熟能详。可以说,部队的影响已经融化到他的精神深处,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军人的邓碧泉与作为诗人的邓碧泉是统一的。作为军人的邓碧泉在部队的长年教育下,对部队怀有无限的怀恋与热爱,他把自己的这份爱深深地埋入心底,成为自己的文学积淀和情感储备;而作为诗人的邓碧泉胸中始终装有军人情怀,一旦有了表达的机遇,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宣泄出来。从他的一系列诗词内容来看,虽然多是对山水风光、田园牧歌、乡土民俗等的讴歌和对师友亲情的怀念与咏叹,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老百姓方方面面变化的描绘,却也不难从中看出作为诗人的邓碧泉胸中那最柔软、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赤诚和友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一直被奉为诗词创作所要遵循的规律。的确,在诗词这种以展现和表达情感为主的文学样式中,如果没有作者情感的灌注,是不可能写出能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的。从邓碧泉的诗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即使是歌咏山水,他也往往把所歌咏对象与军人应有的觉悟和责任联系起来。《渔家傲·硇洲灯塔》中他写道:“十载别离君未老,百年寂守硇洲岛。潮落潮升南海哨。洋人造,沧桑麻石从头考。海阔天清多弱小,孤航落日焉能少?黑暗驱除标正道。风景好,登临感赋渔家傲。”这里,作者通过对伫立在硇洲岛上100多年的灯塔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无限期盼,也表达了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军人,对祖国拥有一个稳固的海防的殷切期望。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如果说诗词是邓碧泉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那么,对赋的创作则是他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学遗产学习运用的又一新尝试。赋兴于汉,故有“汉赋”之谓,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道,标志着我国一个历史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从赋的表现方式考察,一如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所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邓碧泉的赋题材多样,如收入《若水斋赋》中的60篇,多为他的所见所闻,有歌咏山水的,如《湛江港赋》《五岛赋》《西沙赋》,有赞美自然风光的,如《西湖赋》《九龙山赋》《大汉三墩赋》,有品读历史文化的,如《牛耕赋》《弹棉花》《补锅赋》等,看似信手拈来,却都被他赋予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况味,在文采斐然的同时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或许是缘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军人情结,邓碧泉对人民军队及其光辉历史怀有浓重的感情,这种浓重感情的外化,则是他历时一年有余创作、结集出版的系列赋作《长征百赋》。长征胜利80年来,有无数的作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次人类军事斗争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对长征的经过及其伟大意义也已有了共识,但大规模、成系列地以赋的形式来表现、礼赞这一壮举,在邓碧泉的《长征百赋》出版之前,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不仅显示出邓碧泉创作上的独辟蹊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赋这种艺术形式的难以驾驭,使众多作家望而却步。而邓碧泉在创作这部堪称空前的作品前,重走长征路以体验生活,披阅千万言资料以探微洞幽,力争写出一部艺术性与历史性兼备的优秀作品。

  长征的故事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太陌生,《长征百赋》中所描述的也只是长征途中的一个个片断,如《瑞金赋》《红军标语赋》《湘江赋》《妇女独立团赋》等,这些片断具体而细致,似乎不能给我们提供长征的全貌。但应当明确的是,作者不是专业的军史研究专家,《长征百赋》也不是讲述长征的军史著作。我们从《长征百赋》中所要汲取的,除了进一步了解长征这一伟大壮举的一些具体细节外,更应从艺术的层面上认识长征所赋予“赋”这种艺术形式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感知一个曾经的军人对人民军队的一片赤子情怀。

  词、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奔腾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的兴起并在文学中所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赋逐渐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语境,使之成为少数兴趣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消遣。邓碧泉的词、赋创作不仅把自己的所见所思都纳入创作当中,在内容上的拓展也让词、赋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这一层面讲,邓碧泉词、赋创作上的执著与坚守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