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部别开生面的剧种史新著(杨惠玲)

——评高益荣教授《20世纪秦腔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4日09: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惠玲

  焦文彬等先生撰写的《秦腔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是剧种史的扛鼎之作,曾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该著只写到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涉及此后由易俗社、民众剧团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引领的秦腔新历史。焦文彬等先生早就有意续写,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果。令人欣慰的是,高益荣教授于去年10月出版《20世纪秦腔史》,达成了诸位先生的心愿。高益荣教授是焦文彬先生的得意门生,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和戏曲史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梨园百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专著。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高益荣教授的新作,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20世纪秦腔史》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秦腔史专著,其独出机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方法颇具新意而切合戏曲艺术的特征。作者没有将20世纪秦腔的发展演变划分为数个阶段,按照年代先后一一描述,而是选取剧团为切入点,关注剧团中的剧作家和演员,以此带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和演出活动,以及观众的评价等。众所周知,戏曲是一种集体性、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戏曲表演必须要由一个演出团体来共同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剧团是戏曲艺术的载体。剧团的主体是人,包括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戏曲艺术的辉煌。因此,一部完整的戏曲史,应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一是戏班、演员、剧场的历史。作者熟谙戏曲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故而立足于剧团,深入而详尽地考察剧团中有代表性、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和演员,将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而完整地凸显了20世纪秦腔发展、演变的过程与面貌。

  二、结构安排别具匠心,古今贯通,泾渭分明。首先,作者从历史、表演艺术和特征、艺术流派与传播等方面概说秦腔,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20世纪之前秦腔的发展情况。其次,作者以剧团为经,以剧作家和演员为纬,相当细致地勾画了整个20世纪秦腔的发展史。作者以1949年为界,将20世纪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着重介述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正俗社、民众剧团、七月剧团、关中剧团等12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表演团体,梳理了社会文人精英、民间江湖艺人和陕甘宁边区中共领导之下的秦腔活动;后一阶段则主要通过陕西省戏曲研究所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发展的特色和成就。由于选取的剧团有代表性,对剧作家、演员的介述和分析都相当详尽、全面,包括他们的艺术观念与追求、编写的作品、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演艺的特点和优长等,因而能清晰、具体地反映秦腔发展的全貌;最后,作者以20世纪秦腔的发展演变为内在线索贯穿全著,显得结构严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果将剧团比喻成秦腔艺术的散珠,剧作家和艺人是细细雕琢、打磨散珠的工匠,那么,连缀这些珠子的线索就是20世纪秦腔的新变。通过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作家、作品、艺人和演出活动,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了推陈出新是20世纪秦腔发展的主旋律。又由于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了创办剧团的宗旨、剧作家和演员从事秦腔的契机、创作的意图和目的、剧团与当时政界与军界的密切关系等,作者非常清楚地揭示了秦腔发展演变的动因,使得该著具有了相当厚重的理论深度。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理念。作者并不仅仅止步于学术研究,还从事剧本创作,曾应邀编写秦腔古装戏《泼水难收》。该作以朱买臣与崔氏的婚姻悲剧为题材,融入新思想、新观念,表示出可贵的悲悯情怀。作者将剧作收入附录刊行,意在揭示理论应当与实践结合的道理,也可见高益荣教授对传统艺术的一腔热忱,值得敬佩。

  总而言之,《20世纪秦腔史》填补了秦腔研究的一项空白,上承《秦腔史稿》,建构了秦腔自古到今的历史。而且,作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方式,相当全面、深入、细致、准确地把握了上个世纪秦腔的发展全貌,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势必将对后学者大有裨益。笔者希望高益荣教授的学生继承恩师衣钵,将热爱学术、致力于秦腔研究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