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因心灵年轻而写作——评史中兴《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王纪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4日10:45 来源:文汇报 王纪人
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  上海三联书店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 上海三联书店

  《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是史中兴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有40万字,是他离休以后所写短文的结集。如果以为这十多年来他写这些已经不简单了,那就太低估了他。事实上他在出版这部文集前,已经陆续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而且都是他离开岗位后辛勤写作的收获。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他的散文集开宗名义第一篇用了这个特别的题目。他知道“青春小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依然天天向上”。肌体衰退了,“体内依然奔突着温热的血流”。他不断地“调控”着自己的心理年龄,人老了,心却是年轻的。他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所以每一个今天对他来说仍如青春般年轻充满活力。他几乎每天都保持着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他恒定的生活方式。现在年轻人中流行“存在感”这个词,其意还不很明确。我认为,应该是指那种不虚度年华,实现了自我价值并获得他人认可的感觉。在我的认知中,史中兴就是一个很有存在感的人,虽然他未必使用这个词。

  史中兴经历丰富,尤以文教、新闻工作为其专长。作为站在社会前沿的人,身处时代的转折剧变,经历风雨见过世面,不断与时俱进。这使他阅历丰富、视野开阔、识见不凡。学者写论文,讲究要有“问题意识”。媒体人写文章,则要有“话题意识”,史中兴就是一个特有话题意识的人。仅就这部散文集而言,如“平民和平民意识”“昨天、今天和明天”“话说过去式”“从车让人说起”“傲慢与偏见”“常识与非常识”“文明与野蛮”“换位思考”“自信何来”等等,这些话题大多是对某种生活事象的提炼概括和揭示,是一个社会观察者的有感而发,也体现了他在社会现场长期养成的敏锐和犀利。

  供大众阅读的散文既不宜浅入浅出,也不宜深入深出。前者因意浅价值不高,后者因言深而曲高和寡。史中兴的文章属于深入浅出一路,可谓雅俗共赏。好的诗歌往往托物起兴,好的散文也常由此及彼。在《趋同之忧》中,作者从讲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开始。那电影叙述一莫斯科居民因酒醉误上了去列宁格勒的班机,由于两地新建的居民楼造型、路名、门牌号、门锁钥匙都一样,男主角竟开门住了下来闹出了一系列笑话。作者不是写影评,而是联类譬喻,揭示出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同质化现象。不仅建筑、服饰趋同,连人们的志趣也趋同。文艺创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人们缺少自己的想法,只是跟着潮流时髦走。对于这种趋同化,在学术上是可以作专题研究的。在作者的短文中,归结为应试教育“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并不只在学校中存在,这才是各个领域创意、创造产生的障碍。可谓切中时弊。

  史中兴的杂文感怀人生,扫描世像,议论风生,醒世警人。“难忘师友”一栏中的许多文章,则悼念了王元化、苏步青、汤晓丹、柯蓝、马达、李子云、梅朵、徐开垒、冰心、夏衍、柯灵等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因为大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他们的音容笑貌常能跃然纸上,所忆所叙,皆情真意切。王元化先生曾以学人从政,却不改学人之本色。作者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他的本色。说他每论喜恶分明,裁断必出于己,可谓一语中的。他听王先生自言年轻时为文只以气胜,而不以理胜,叙述他后来吸取了这个教训,再加人生遭到了大坎坷,便潜心于学问,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成就卓著,令海内外学者耳目一新。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也卓有成就。在对王元化等众多文化界人士的追忆中,不仅凸现他们主要的文学和学术成就,且能知人论世,兼顾其文品人品的品评,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

  史中兴的散文写作题材和类型都甚广泛,他长于议论,也不弱于记人叙事。后者的特长更表现于篇幅更大的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的写作中。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散文的抒情功能方面,他也时有探索。如《壶口观瀑》用拟人化的笔法写出壶口处的瀑布野性凶猛不怕粉身碎骨的气势,俨然是一篇激动人心的励志文。《北戴河畅游》写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自己投身大海怀抱的豪情,我与海是在同一个脉搏里跳动,在同一个宇宙中漫游。那种青春的激情和哲思,如浪花般把读者裹挟而去。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过: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只要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念,你我就永远年轻!史中兴的为人为文,都表明他如厄尔曼在这篇题为《年轻》的短文中说的,在心灵上获得永远的年轻。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