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历史品格与文学性情的深度交融(陈振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4日09: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振华

  《段祺瑞传》《共和,1911》《燃烧的铁血旗》……作家季宇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作家聚焦晚清的动荡历史、辛亥革命的风云跌宕、民国的浮沉沧 桑,充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历史复杂性、艰巨性和悖论性。刚刚出版的《淮军四十年》,又是作家厚积薄发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力作。

  文学性深度融入历史纪实

  历史纪实文学不是纯然的历史著作,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历史数字或历史事件,而应是一方面保持了纪实的历史品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文学的独特魅力。具 体而言,《淮军四十年》有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其一是历史场面的情境化。比如,开篇的引子就以一场大雪引出了将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世相百 态及人心种种。季宇老到的文字仿佛复原了历史的固有现场,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历史纪实的方法很快就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特定情境之中而欲罢不能。不仅是引 子,这部近50万字的厚重著作,很多地方都将历史现场化、情景化了。这样就能够给作家提供充分的文学可能性空间,从而作家可以闪转腾挪,尽情挥洒自己的才 情。其二是历史进程的情节化。晚清以来的历史进程本来就纵横捭阖,充满戏剧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作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历史进程条理化,把淮军四十年的起承 转合、命运遭际充分凸显出来,同时作家将关乎淮军命运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的节点、事件、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这样淮军的历史发展进程就被深度情节化 了,这样既不违背纪实性的历史要求,又让文本酣畅淋漓的叙事性得到尽情发挥,可谓相得益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过程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阴差阳 错、世道人心的变迁推移都在历史情节化的叙事中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展示。其三是以历史人物带动历史事件,串结历史进程。文本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 的真实丰满。书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李秀成等许多历史人物,作家既写出了他们的雄才大略,纵横驰骋,也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性情、个体欲望与历史局 限。这些人物都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他们对历史进程施加的影响足以撼天动地。文本着重讲述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故事,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历史的真实进程 和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正是季宇深厚的文学修养进入到历史的讲述之中,才能如此妙笔生花,使得文本的文学性与历史的纪实品格如此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多维度地逼近历史的本在

  既然是纪实文学,当然纪实就是文学叙述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是历史的想象或虚构。那么,《淮军四十年》是怎样逼近历史的本然的呢?一方面,文本 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首先做了大量的历史功课,在海量的历史材料面前,作家的贡献就是不仅要去伪存真,找寻到佐证历史的真实材料,同时还要从这些材料 中寻找到历史的逻辑线索。惟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合乎历史逻辑的框架,才能将历史素材还原为真实的历史场景。所以文本援引了大量有关晚清、太平天国、捻军、 义和团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每一种历史叙述都有其一定的叙述立场和价值判断,这里不仅有官方的历史资料, 也有散落民间的历史遗迹,还有一些地方百姓的口耳相传。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回忆、见解、史料等拿到文本中进行共时性“晾晒”,这样, 作家将各种资料的说法、观点进行分析对照,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事件、人物、进程进行聚焦,力图在“视界融合”的多重观照下找寻历史真相,找出最合乎逻辑的史 料和线索。作家自己还多次到历史曾经发生的场所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实地探访,力图将自己的历史认知和自身的感受统一起来。再一方面,作家善于构建历史的 大逻辑。历史虽然杂乱,各种事件、人物纷繁复杂,没有历史大识见的人往往会迷失在历史的重重迷津中。但作家却在文本中构建了晚清四十年淮军发展变化的大逻 辑。作家将涉及到的所有历史人物、事件、活动纳入到历史大逻辑之中,这样,淮军发展的整体线索就非常清晰了。尽管历史逻辑不属于历史的表层真实,但它属于 历史的本质真实,更能说明历史的大趋势、大走向和历史规律。作家还时不时地对历史大事件进行假设,如李秀成保卫天京,比如李秀成若当年不顾及洋人而直接攻 打上海,历史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目,历史是否将会改写?他把这样的假设留个读者去想象,赋予了读者更多的历史沧桑感和唏嘘不已的历史情愫。

  创作主体对客体深度介入

  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真实的表层实录,无法获取历史纪实的思想史意义和历史叙述的启示性价值,那么这样的纪实就是历史事实的罗列,历史材料的堆 砌。《淮军四十年》的厚重、大气,不仅来自文本真实地讲述了淮军自1862年创立后近40年风雨浮沉的命运,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淮军所承担的历史角 色、应有的历史定位,更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深度介入。可以说是作家的历史洞见、历史认知、思想情怀以及历史精神照亮了历史晦暗的存在,才让淮 军四十年命运的历史意义得以凸显。首先,作家的题材选择别具历史意义。因为淮军虽然在安徽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会,但毕竟只是限于学术圈内部,如何让更 多的读者了解淮军发展的历史及其历史价值,那么纪实文学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季宇的题材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充分体现了创作的主体性,而且在 此之前,还没有淮军发展历程的如此厚重的纪实文学著作。其次,作家在淮军历史叙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评判和分析。文本中多处出现主观评判的叙述段落。这 些评判不是作家想当然,而是创作主体在掌握大量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而这些分析评判正是作家历史洞见的深度体现,同时彰显了作家的历史 情怀、人文思想,是基于史实之上的史识,也充分展现了作家书写历史“不隐恶、不虚美”的责任担当。再次,作家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机、情感意绪、权谋韬略也 进行了合理的“臆测”,对历史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想象”,对历史的迷津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假设”。这些臆测、想象、假设表面看来似乎和纪实文学 的纪实品格相互抵牾,但是正是这些臆测、想象或假设让历史富有更大的弹性和张力,更具历史鲜活的感性,也让读者具有更广阔的历史审美空间。

  (《淮军四十年》,季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