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平实的理念还原美好的文学(李利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4日09: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利芳

  李学斌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际的宁夏农村,1997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他的儿童文学书写以挖掘自我童年资源、表达自我童年经历为起端。他在写作中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平视”的视角。所谓平视,是指他基本的审美态度,他并不过高地去仰视审美对象,不去过分追求奢华的语言与叙事技巧;他也不俯就轻视他的审美对象。他通常以最自然的写作立场与审美情感进入,由此,其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朴实中见深刻、平易中出思想的内在质地。《走出麦地》是他的早期作品,已经可以清晰地见出他的基本风格。在这部作品中,他以“走出麦地”为西部少年的精神成长树立起一个文化意象。因为个体切己的人生经历,这个意象被他雕刻得内涵丰厚,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它深刻映现出西部少年具体而微的生存环境,显示出他们在走出西部乡土、走向都市的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锤炼与拷打。

  “走出麦地”是一种过往的文化记忆,但更多是一种可珍视的历史财富,尤其在儿童文学语境中,它用少年人自我的承担与坚守诠释了成长的要义。走出麦地的孩子知道“土地”之于存在的真正意义。他们遭遇过艰辛与委屈,有妥协与放弃,但最终都坚挺地走过来了。他们从哪里获得的成长力量?李学斌真正想揭示的也许正是这份力量本身。在他的记忆中,这来源于他的“父亲”。乡村大地上的“父亲”形象,被李学斌赋予了尤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在《金色的手指》这一篇中,他以震撼人心的意象着重表达了这个主题。作品中的“父亲”虽然是农民,但他身上体现的是真正的“西部硬汉”气质。这种气质不张扬,不外显,只是厚重地沉积在西部的大地上。他们用“无言”的精神品格启示着后代,赋予他们“走出西部”的巨大动力。

  走出麦地的天空是明朗的,其明朗并不尽然表现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文化身份的变迁,而是走出过程中一种精神生命的确立,它内在性地生成的人格力量,会随着“我们”传承下去,李学斌这类作品的深刻意义正在于此。在其后来创作的作品中,这一意义正愈益鲜明地呈现出来。

  人生的驿站是万千形态的,李学斌试图用自我曾经“在路上”的经验来启示后来者,为他们奔向未来的停靠点创造可能。除此之外,作家也用童年的眼睛写出了芸芸众生中普通人的人生驿站。一个10岁的孩子对“哥哥的小站”的清晰素描,言辞中似乎不涉及过多的价值判断。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渴望远行的心情被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同时,成人视角进入后对人生在场的慨叹与把握不定的无奈也从文字中渗透了出来。这是李学斌在童年经验中呈现的一种审美内涵。

  性别身份特征在李学斌创作中有独特的体现。这部分创作反映出作家作为一名男性在精神上走出麦地的另一过程,而且蕴涵了充分的代际身份特征。这就是一些与“武侠”意义相关的作品。对“武侠”的文学表达,在李学斌一定不是有意为之的,应该是童年梦想的一种自然流露,对人生未完成理想的一种追忆、缅怀与补偿。

  李学斌对自我的童年、少年经历书写了很多。这种书写的过程就是意义勘探与累积的过程。西部的成长经历赋予了他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作为一种积极的传承,体现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经历了西部苦难童年对自我人格的塑形,李学斌求学来到了大城市上海,接受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润,并进行了儿童文学专业学习、写作、理论批评研究、编辑等诸方面的文化实践,所有这些培养出一个具备前瞻的儿童文学理念、彻底的儿童本位思想的儿童文学专业人士。最为可贵的是,穷苦西部锤炼而成的坚强人格,一旦与现代都市文明接轨,便释放出其巨大的精神能量,辐射于更为开阔的当下儿童的生活现实中。

  李学斌坚守的是最传统的文学写作方式:完整的故事构架,引人的情节叙事,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的细节描写,入微的情感传递,不故弄玄虚,不扭捏作态,最平实的文学理念还原了最真实美好的文学感觉,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