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化在流动中生机勃勃(王京生)

——为《文化深圳大数据》一书而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3日09:59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京生

  编者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文化深圳大数据》一书首发,这一发布的时间,契合了深圳的一个理念——“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

  深圳,一个曾经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在坚定推行“文化立市”战略十几年之后,“立”起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文化格局。文化因流动而生机勃勃,这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文化上的远大理想,在文化自觉中启航,在文化自信中成长,在文化自强中走向理性成熟。今天的深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个城市文化样本。

  城市推崇文化,文化改变城市。当我们以数字为脉络,梳理深圳在文化发展关键期的种种探索与收获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跃升、腾飞,看到文化与城市的激荡、交融。

  数字胜于雄辩,从2014年7月开始,《深圳特区报》在要闻开辟《文化深圳大数据》专栏,图文并茂盘点文化深圳发展中的100多个关键数字。如今,这一系列数据结集成册,一书在手,可尽览文化深圳之精彩。今天,本报刊发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为该书所做的序,以飨读者。

  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因流动而生机勃勃。

  打开《文化深圳大数据》一书,我们看到了文化流动之活力、文化繁荣之魅力。

  深圳没有秦砖汉瓦,迄今只有35年的历史。它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边缘之地,一度被冠以“文化沙漠”之名。然而,纵览今天的深圳,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犹如一片“文化绿洲”,郁郁葱葱。“文化绿洲”的景象,有多种呈现方式,而数字是最具科学性和直观性的一种理性表达,对于一座文化发展从无到有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深圳特区报》在文化深圳发展的关键期,以数字为脉络,为深圳文化跨越所做的梳理和盘点,不仅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为城市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彰显了这份党报的担当精神和大报情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个历史节点上,《深圳特区报》从未缺席,一直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同样,在深圳文化发展历程中,《深圳特区报》一路同行,密切关注着城市文化的脉动,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正是日积月累的报道、情真意切的注目,方有了如今的厚积薄发。

  《文化深圳大数据》一书在手,可尽览文化深圳的精彩,印证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凝聚为文化自强道路上源源不绝的力量。

  (一)

  在当代中国,深圳文化的发展具有样本意义。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缺乏文化积淀,可就是这个文化贫瘠的边陲之地,在短短30多年跃升成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伫立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于是,许多人有了这样的感慨——“看上千年的文化到西安,看上百年的文化到上海,而看几十年的文化到深圳”。

  因循传统的文化积淀论,深圳文化根本无须去关注,更不必去讨论。可是,这一个个清晰明瞭的文化深圳数据,正充分证明了文化积淀论的狭隘,任何文化都在流动,在流动中显示活力,创造文化能量。

  当今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不仅是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一个“立”字,确定了文化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支撑点和动力源。十几年“文化立市”战略的坚定推行,为深圳“立”起全新的文化格局。多年来,深圳的“文化增量”是惊人的,这个城市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曾经的“文化沙漠”里,长满了“庄稼”——

  从文化事业来看,深圳读书月已举办15届,举行了4000多项阅读活动,迄今参与读书月活动的市民达1亿多人次;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24年保持全国第一,常住人口每人每年进图书馆两次以上;每年举办1万多场公益文化活动,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市民文化大讲堂10年举行800多场讲座,成为深圳人探求知识、共寻智慧的精神家园;200余家民办文艺社团成文化建设生力军……

  从文化产业来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十年增十倍,实现了跨越发展,年均增速达25%;深圳承载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量六分之一,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的“桥头堡”;十届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逾1万亿,出口总额超过1千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54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星罗棋布,彰显本土文化产业新力量;深圳工业设计占全国份额60%,拥有3万名平面设计人才,黄金珠宝占国内60%以上市场份额……

  从文化精品来看,深圳迄今有45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深圳音乐工程每年推出800多首原创歌曲,“影视工程”推出电视剧4000集,每年出版100多部文学书籍叫响“文学之城”,文艺精品获国家级以上大奖近2000项……

  从城市文明来看,深圳连续三次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2届关爱行动举办两万多项爱心活动吸引千万市民与爱同行,注册志愿者达100多万,深圳人21年无偿献血535吨,人均捐款全国第一……

  事实胜于雄辩,建立在一个个数字基础上的事实更是如此,这一系列数字,显示的是深圳的文化实力与竞争力,同时昭示了一座城市崭新的文化发展路径:深圳的文化影响,并不依赖于原有的文化资源,相反,它在30多年间的新鲜的文化创造使之大放异彩。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而流动的人群,正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在深圳,千千万万的移民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带着原有居住地的文化烙印,各种文化在激荡、碰撞,移民文化在萌芽、生发。他们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带着文化发展的梦想与活力,创造出文化的缤纷与灿烂,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崛起和文化梦,用心血与智慧谱写了我们共同的城市文化史,让多元平等、创新包容、生机勃勃、充满个性等移民文化基因,成为深圳文化的底色。

  凡工商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正是坚信文化是流动的,我们才会对深圳文化的飞跃有感觉,才能解释深圳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并且解释她的长远未来。

  文化流动不息,深圳创造不止。今天的深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个城市文化样本,而一串串数字,是这个样本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二)

  年轻的深圳,在文化的跨越发展中,让人们看到了今日文化繁荣的景象。然而,仅看到表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探究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甚至思考一个更为博大而长远的问题: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

  回答这个问题,深圳同样可以作为样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深圳十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同样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有这样的远大抱负,就是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一座文化昌明、人文色彩浓厚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那么,一座文化昌明的城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特质?

  现在,深圳正在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崇尚创新和创意,追求知识和理性,保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刚毅血性的进取精神。

  所谓创新型文化,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的先锋定位决定了不创新就无路可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意味着以开放的思维解决问题,勇于承担智识风险,具有反思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要拼创意和创新。一个国家或城市,如果自觉地选择创新型文化而不是保守型文化,就会具有强大的爆发能力,造就文化发展奇迹。反之,就会走向衰落。

  所谓智慧型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属于理性的部分,这种文化以追求知识和理性为旨归,张扬的是人的理性,既包括工具理性,也包括价值理性。智慧型文化是一种相对于蒙昧、盲动的文化形态,基本特征就是崇尚知识,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智慧水平,不但决定了这个国家或这座城市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而且也决定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正因倡导智慧型文化,深圳很早就提出建设“深圳学派”,秉承卓尔不群、敢闯敢试的争鸣传统,不断形成求学问道的高雅追求,逐步培育出了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的学术群体。

  所谓包容型文化,意味着开放、宽容,意味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视文化间的对话。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文化和创意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包容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智慧,是东西方文化共同拥有的思想范式。包容精神的存亡与文化本身的兴衰休戚相关,中国文化强盛之时总是充盈着包容精神,先秦两汉与大唐盛世莫不如此。但当这种精神被遮蔽之时,文化的力量就会随之散失。

  所谓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秉性的刚健、意志的坚忍不拔,强调的是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保证民族文化的长盛不衰、延续久远,必须凸显和展示出民族文化中血性的勇猛的文化因子。中国文化的流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从“血性张扬”到“血性消弭”,再到“强大外来压力下的血性回归”的历史循环。文化的血性张扬之时,就是国运昌盛之时;文化的血性消弭之日,就是国运衰弱之时。深圳一直提倡血性文化,十大观念中的“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就是一种血性文化。一个民族要走向复兴,就要提倡力量型文化,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深圳正倡导和培育的四型文化,是在考察了人类文化的历史,探究许多优秀文化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后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城市突然兴起又突然消灭,而有些城市一旦崛起之后就成为千古名城,关键就看在其成长的关键期植入了什么文化因子,有着怎样的主流文化。中外许多城市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规律,巨大的经济能量可以推动文化崛起,文化崛起又可以推动经济腾飞。“四型文化”,是我们希望深圳最终达到的城市文化,也希望通过深圳实践,把“四型文化”推向全国,助力中华文化的复兴。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保守型而是创新型,不是愚昧的而是智慧的,不是排外的而是包容的,不是消弭型而是力量型,就太伟大了。

  从《文化深圳大数据》中的一个个数据,我们不仅可以窥见深圳文化的繁荣,文化的价值,也能看清深圳文化的气质。当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繁荣,深圳,可以继续探路。

  (三)

  文化是流动的,数据也是流动的,写这篇文章时,文化深圳的一个个数据,也在悄然变化。

  数据,可以记录文化跨越的轨迹,展现的是过往;数据,可以说明文化繁荣的景象,展现的是现在;数据,同样可以预见文化行走的方向,展现的,是未来。

  数据在变,文化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化深圳,路在何方?

  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深圳能拥有今日的文化成就,不仅体现了深圳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还因为深圳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化发展理论指引,形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成熟理念。2014年,在深圳“文化立市”战略提出十年之际,深圳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提出十大文化愿景,极目远眺的是,一个城市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

  “让深圳观念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航者”,是第一个愿景。深圳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座观念之城。这里生长观念,然后才生长高楼大厦,观念是深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观念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产生新的观念,城市就缺乏活力,就缺失了城市之魂。深圳更是如此,未来发展中还会生长出很多新观念。只有做观念文化的先行者,才能率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引领、导航,在城市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让城市包容温暖每一个人”,是第二个愿景。深圳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吸引移民前来的最主要因素是梦想。深圳正进一步构筑多样化的包容文化生态,培育创新文化的环境,弘扬城市的创新文化品格,形成包容平等的社会氛围,催生城市创造活力的勃发。

  “让媒体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和代言人”,是第三个愿景。一直以来,深圳都着力构建“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网上舆论环境,打造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辅政亲民”的主流媒体。深圳将着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传递网上正能量。提升媒体传播能力,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是第四个愿景。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理念的引领下,深圳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将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编织全覆盖、高水平、强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十分钟乃至五分钟文化圈,充分实现市民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创造成果受保护的四大权利。

  “强大的文化产业保证先进文化的方向”,是第五个愿景。深圳正在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做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形成活力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13至15%。

  “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是第六个愿景。法治精神、规则意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套好的机制,胜过千万次的运动式治理。在城市公共文明创建中,对于市民公共行为的规范,有些需要通过教育,有些则需要用规则、法治来规范。深圳将以法治促文明,形成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市民对“做好人、干好事”心向往之、身笃行之。

  “以张扬国家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是第七个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如今,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竞争,是通过城市群的竞争来实现的,就如巴黎之于法国、纽约之于美国、东京之于日本。深圳早在前几年就提出“国家文化主权”理念,期待以国际一流城市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形成文化话语权,展示城市文化鲜明特色。

  “为文化人造一片海”,是第八个愿景。人才关乎城市文化的强大底蕴和创造活力,深圳的文化发展,需要聚集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才,需要鉴别人才、吸引人才、包容人才。深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好的办法认定文化人才,完善文化创意人才认定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通过建设文化人才施展平台和文化人“庇护所”,使深圳成为人才汇聚、人文荟萃、创意迸发的人才高地。

  “城市文化要给学术以神圣地位”,是第九个愿景。学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基座,是思想厚度的标尺,是文化星空的顶点。深圳文化最缺的就是学术文化。提出深圳学派,正是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提升学术文化水平的一种自觉行动,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深圳扬起“深圳学派”大旗,是为了告诉所有的学人,这座城市尊重你们,尊重所有的学术创作,尊重所有的文化创意。“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希望深圳也能形成如此深沉大气的集体研究风气。

  “让四型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复兴”,是第十个愿景。深圳正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关键期。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决定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在这个国家和世界上的地位。深圳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为城市注入优质的文化基因,这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导向和基本定位,应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态。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时代洪流滚滚而来,文化深圳一路向前,有高贵的坚持,自有更明媚的春天。

  (作者为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