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根据地——我们的母亲(李延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0日09: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延国

  在我古稀之年,接受了反映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的写作任务。我不是党史专家,也不是军史专家,面对着如山的史料,我只有从学习开始。

  在与李庆华先生共同采访、查阅史料、写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震撼、感动和思考,革命先辈的无私、刚毅、壮烈、崇高的品格和对信仰的坚守,让我在晚年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在战争年代生死与共、心怀大义、不畏强敌、慷慨献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长征的精神一样,也是人类文明的伟大遗产。

  写作中,我常常老泪纵横,情不由己。

  南下干部夏页文,廉洁勤政、心系百姓,提出要让“老百姓微笑着生活”,提出“家门随时为民开”。他把百姓吃水难、吃菜难、行路难、乘车难,当做大事来办。农场工人、理发师、清洁工,都成了他的朋友。每年元旦,他常带上酒到容易被人忽略的火葬场,与那里的职工一起过节。他去世后,遗体被送到火葬场时,全厂职工泣不成声。工人们知道,夏老者喜欢干净,一个工人爬到焚烧炉里,把炉子擦得干干净净,他从炉子里出来时,止不住眼泪横流,滴在炉膛里。另外一个工人说:“这不行,你把眼泪掉到里面了,对夏老者不恭敬。”这个工人又爬进去,擦呀擦、擦呀擦……

  写到此,我情不自禁写下了以下文字:“捧一掬泪水送给你,不是因为你的壮烈,而是因你的崇高!/捧一束鲜花献给你,不是因为你的伟大,而是因你的平凡!/唱一曲悲歌怀念你,不是因为你的逝去,而是因你的永生!/我的先辈,我的同志,我的导师!/我永远的冀鲁豫的浩然正气;我永远的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忠诚的道路,忠诚的远行。穿过枪林弹雨,走过血浸的泥泞,夏老者,你的背影,已变成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南国的大地上,标识着一部伟大史诗的里程……”我眼眶湿润,问李庆华:“你愿意和我一起,用中国传统的最高礼仪,给夏老者磕个头吗?”李庆华回答:“愿意!”我们在这一段文字下加上了“作者叩拜”四个字,终于抒发出了胸中对这位先辈崇高精神的敬仰。

  在菏泽市曹县红三村的三位耄耋老人,提醒了我们“根据地”的存在。当年红三村一千多名群众为了救一个八路军泼洒热血,一个八路军为了救一千多名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人间什么样的血缘关系?

  那位八路军战士名叫秦兴体,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中华民族的真壮士,是冀鲁豫边区为中华民族留下的世纪的英雄记忆。红三村的乡亲们,你们家境贫穷,可你们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们在强敌面前显得弱势,可你们却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红三村的三位耄耋老人,当时还是十四五岁的少年,他们亲眼目睹了秦兴体牺牲的悲壮场面。今天他们在迟暮之年,惟一的心愿就是要给烈士立碑,让后代永远记住至今还长眠在红三村村头的那位八路军战士和他的精神。

  1938年5月,菏泽古城被攻陷,日军士兵一天之内屠杀两千多名同胞,屠城后又分兵到城外的村庄。每到一村,就把所有的村民集中到村外农田里,逼迫村民低头跪在地上,有人抬头,立即击毙。炎黄子孙并非没有力量,而是没有一面旗帜把他们召唤起来。1938年,党中央派八路军到冀鲁豫,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鲁西南人民在共产党举起的抗日火炬下,拿起武器,浴血奋战。

  一寸土地一寸血,一座村庄一面旗。冀鲁豫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八年间经历重大战役数十次,大小战斗6363次,拔掉日伪据点376个,军民共消灭日伪军19万人。根据地人民与共产党、八路军生死相依,出现了许多悲壮、坚毅、崇高的故事。同时,根据地人民为了支援子弟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

  根据地,已经不是一个年代概念、军事概念、政治概念,她是“人民”的化名,是永不落选的“人民代表”,是共和国血染的基石。她还有另一个名字,她是我们永远的“母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