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人生的一面镜子(梁晓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09:31 来源:解放日报 梁晓声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家 梁晓声作家 梁晓声

  1

  路遥是一位让我心存敬意的作家。

  《平凡的世界》是我所喜爱的小说;我调到北京语言大学后,曾向学生们分析过这部作品难能可贵的文学价值。

  路遥生前,我们仅见过一次,应该是在一次作协召开的会议上——那是1984年,当时,他将他的一部重要作品《人生》改编成了电影,引起了巨大反响,好评多多。却也有一些不同声音,认为男主人公高加林是当代陈世美——他为了达到成为城市人的目的,抛弃了曾与他热恋的农村姑娘巧珍,因而高加林身上有于连(《红与黑》主人公)的影子。

  但那又怎样呢?司汤达不正是由于塑造了于连这一复杂的法国青年形象而享誉世界文坛的吗?

  我见到路遥时说:电影《人生》是成功的,作家的笔应写出各式各样的他者。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哈代笔下的苔丝、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都是成功的文学人物。没有这些文学人物,文学画廊便谈不上丰富多彩,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便会大打折扣。同样,高加林是中国文学画廊中不可无一的“那一个”。

  他当时握着我的手说:“晓声,你的手很暖,话也是。”他生前也只对我说过这么两句话。

  路遥病故后,我敬爱的师长李国文、好友铁凝和我,共同筹集了一小笔款子。记得只有5000元,是把我们三人包括当年还健在的叶楠师长的稿费凑在一起的。

  那一两年是中国文坛的忧伤年份。我们不仅失去了路遥,还失去了周克芹、莫应丰、姜天民。前三位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而姜天民比我年龄还小。我们将那5000元中的4000元分别寄给了四位作家朋友的亲人,以表达我们的哀思。余下的1000元寄往哪里了我已忘记,似乎是寄给贾平凹支持他修缮柳青墓了。

  如今,《平凡的世界》也改编为电视剧,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我们替路遥兄感到欣慰。

  2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文艺组与委员交流,我在发言中指出——在国产电视剧现实题材委实偏少的情况下,《平凡的世界》之播出可谓拾遗补缺……

  依我想来,路遥兄在创作《人生》时,一定为千千万万一心想要实现好一点儿的人生而走投无路的农村青年们泪湿稿纸,且不止一次。须知,那时的中国之农村和城市,还处于固若金汤般的二元结构的形态。而当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肯定时时热血沸腾,以至于不得不停笔平静一下自己的万千思绪吧?

  孙少安是有责任感的文学人物,凡这一类文学人物,同时也便寄托了作家的人格理想。责任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孙少安身上统一得很可信。这乃因为,路遥塑造这一人物时,心怀着大的敬意和诚意,他明白——他是在为千千万万上进的农村青年塑造一个外部压力越大、自己内心越刚毅、精神上越坚韧的榜样。

  我认为路遥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创作初衷。

  当年,大批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的现象还没发生——孙少安走在了前边,他是如今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的先驱。这也证明,路遥的社会发展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边。

  据我所知,《平凡的世界》问世后,不论是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还是成为了大学学子的农村青年,许多人都将《平凡的世界》作为枕边书。所以,我在大学授课时曾言:“《平凡的世界》 不啻是千千万万农村青年们精神上的《圣经》·……”

  3

  尽管从人物分量上看,孙少安显然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角,但小说却是从弟弟孙少平写起的。较之中学还没读完,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回村务农,18岁成为生产队长,不但要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还需为全队人的事日夜操心劳累的哥哥,已身为全县“最高学府”县高中学子的弟弟少平,似乎应该感到几分幸运——然而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开篇一段季节转换不动声色的写景之后,情境定格在县高中的操场一隅,即学生们的午餐之地。少平一出现,其近于“悲催”的心态便像阴雨一般,一阵洒落在字里行间了,完全是欲哭无泪的被宿命所缚的无奈。这一现实生活的轴画一经徐徐展开,路遥便一气呵成地写了整整10章,交待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哥哥少安直到第11章才千呼万唤地正式出现。

  作家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我觉得,在少平与少安两兄弟之间,路遥的影子在少平身上反而多一些。少平所体会的那种不知如何改变命运的无助与迷惘,想必也正是农民的儿子路遥所经常感到的。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虽已是专业作家,但当他的笔开始写到农民们的儿子,他几乎便是在写自己,也是在写众多和他一样的穷愁人家的农民们的儿子——这种对于无奈之命运的深度描写,实际上是对于时代的叩问,具有“天问”的性质。因为作家明白,普遍之中国农民以及他们的儿女的命运的改变,首先只能依靠国家农村政策大计方针的调整和改变。

  同时作家也明白,在国家政策尚未改变以及逐渐改变的过程中,农村中新人的带头作用示范影响也是极其需要的——于是哥哥少安成为了作家笔下的文学“新人”,正如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满腔热忱地通过《父与子》《怎么办》要为老俄罗斯“接生”出“新人”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凡的世界》乃是当年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父与子》《怎么办》。

  4

  可以这么认为,弟弟少平身上,具有路遥人生经历的影子;而哥哥少安身上,则体现了路遥的精神寄托。

  少平是很像路遥的文学人物,少安是他想成为的人物。少平与少安之和,乃是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作家路遥的动力之和。

  读《平凡的世界》,如果结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风貌来欣赏,则尤其能从中欣赏到当年“新时期文学”的独特品质——那时稿费极低,每一位作家的写作都较有定力,也较纯粹,大抵是在为文学的责任、使命以及光荣而创作,路遥尤为如此。因而,字里行间少有浮躁之气,也少有刻意想要吸引眼球,企图取悦某一类读者的市场利益追求的动机。

  今天,《平凡的世界》重新唤起人们阅读的愿望,证明好的文学作品依然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我希望通过人们对《平凡的世界》的关注,影响更多的人重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依我看来,总体上商业思谋很少,文学品质追求较为纯粹、不媚俗、不迎合低级阅读趣味的“新时期文学”,对人心性的营养更多一些,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思考——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中国缺少怎样的文学;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

  《平凡的世界》是跨年代的著作,从“文革”前的1975年写到了“文革”后的1978年——这一点,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值得一读的意义。

  不了解农村、农民,便不能说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而不了解从前的农村、农民,便很难理解如今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为什么比比皆是;很难理解如今的农民为什么会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犹豫徘徊、左顾右盼、有所向往而又有所不舍的矛盾心态。

  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比我们的青年们更应间接补上这认知、理解的一课。补上了这一课,面对农民的诸项工作,就会多一些温度,少一点儿冷感;多一些人性化的举措,少一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

  我又认为,孙少安身上的担当精神,尤其是领导干部们应该学习的。看那孙少安——水库决堤事故,本无他任何责任,但他为了替一名乡亲争取“烈士”的名分,宁肯自己担起责任来。因为他想的是,如果不为死者争取到一份极有限的抚恤金,那一户人家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呢?他是生产队长,他对乡亲们有大爱之情怀。姑且不论情怀,只论担当——时下工作中,推卸责任、委过于人、撇清干系,凡事以保官为大的现象,是不是应改变一下呢?

  所以,就人格力量而言,孙少安身上有闪光之点,值得我们以其为镜,自照、自省、自检、自勉。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一面镜子,小人物也可以是一面镜子。

  一部作品若有此等作用,当然便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之一种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