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错位的阅读与欣赏——读刘建东《阅读与欣赏》(辛泊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09:26 来源:河北日报 辛泊平

  在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上,笔者读到了我省作家刘建东的中篇小说《阅读与欣赏》。“阅读与欣赏”,似乎是一个文学讲座的命题,它诉诸理性的审美,是一种分析,也是一种判断。它是所有的写作者都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当我们一路读下去,却发现作者要表达的绝非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复线的作品,是一个关于人生也关于写作的故事,是一个所有人都试图清晰却又无法明确的人生悖论。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刘建东笔下,作家阅读与欣赏的核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而是人生这本大书。

  从人物和情节看,这是一段纠葛而又沉重的人生经历。上世纪80年代,“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学校教书。结果天不遂人愿,学校撤销了。不得已,“我”被分到了炼油厂车间,在那里遇到了师傅——冯茎衣。最初的印象,师傅年轻、貌美,喜欢文学。她说:“直到现在,我都羡慕那些能写写画画的人,连厂里在厂报上发表文章的通讯员,我都羡慕。”然而,随着接触的深入,“我”发现了师傅让人疑惑的另一面。她工作,一丝不苟;她喝酒,像男人一样豪爽;她跳舞,是舞场里的王后;她频繁地和形形色色的男人约会,不管所谓的流言蜚语。她就是那样一个女人,那样感性、自我地游移在自认为合理的生活轨迹上。

  面对这样一个有点离经叛道的女人,“我”最初的反应是慌乱,是无所适从。“我”甚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劝解她。然而,得到的反而是师傅的善意嘲讽。在她眼里,“我”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她之所以和“我”走得那样近,一方面是她真的喜欢写字的人,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我”单纯可靠。可以这样说,在师傅眼里,“我”只是一个没有性别概念的孩子,是一个可靠的徒弟。这是一个具有喜剧性的错位。在“我”以男人的立场审视师傅的时候,她却取消了“我”的性别。

  不可否认的是,师傅对“我”很好。她给“我”买书,以她的方式教“我”认识社会,体味人生。她美丽,自我,单纯而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我”从未经历、从未感受的生活。也正因如此,“我”才会在流言蜚语里和师傅走得那样近,那样亲。因为,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应该说,冯茎衣的一生是个悲剧。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所以,母亲早已离开了他和另一个男人生活。师傅当然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但她还是坚持照了一张“全家福”。另一方面,冯茎衣虽然游走于众多男人之中,但她的内心从来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所以,在丈夫遭遇车祸之后,她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再跳舞,不再约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看重她的家庭、父母、丈夫,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她的心灵归宿。可以这样说,在看似轻浮的生活背后,其实是一个女人脆弱而卑微的情感诉求。她身上虽然流淌着纯粹而自我的人性,但她并没有彻底走出传统意义上的伦理。

  然而,在世俗眼里,冯茎衣的所作所为早已颠覆了正常的伦理。所以,她的一生是遭非议的一生,无论是她的“放浪”,还是“规矩”,以及因为过失入狱。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没有脱离所谓的因果报应。但是,我们真的有权审判这个人吗?许多时候,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判他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并没有超越欲望的泥淖,并没有走出自私的藩篱。

  在另一个维度上,作为叙述者和见证者的“我”来说,一直在渴望写成一篇好小说。这是小说的另一条线索,也是作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我”一直在写,但在遇见师傅之前,“我”没有真正的生活,“我”的写作只是靠想象来支撑。随着对师傅的了解,随着对光怪陆离生活的深入,随着对人性的深度打量,“我”终于“不再感觉到炼油厂的偏僻,也不再感觉到身处一隅的孤独,我仿佛来到了嘈杂的集市,芸芸众生之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只有置身生活的核心,在真实的人世悲欢之中,“我”的写作才有了根。

  生活是一本大书,它是所有故事的源泉。它充满了可能,充满了戏剧化的偶然,充满了秘密。写作的意义,便是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些秘密,并用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而阅读本身,便是一种经历,无论是文本意义上的阅读还是人生层面的感悟,概莫能外。也正因如此,小说中的“我”最终完成了师傅的故事,完成了“我”的写作,但是,似乎并未最终完成人生的阅读。因为,“我”依然没有读透人生,没有读透生活。在“我”的内心深处,依然有许多无法解开的谜团。正如“我”对师傅的感受——“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不知道,我是不是懂得师傅,是不是懂得师傅这样一个女人。她的风花雪月,她的劳模风采,她的监狱人生,在我的梦里,始终搅和在一起,无法分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