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自然与人的意义(张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09:24 来源:河北日报 张 炜(山东)

  人直接就是自然的稚童。无论他愿意不愿意,也只是一个稚童而已。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稍有觉悟者,就会对大自然有些莫名的敬畏。人的所有社会活动,都是处于自然的背景和前提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力不可能胜天,人只能在大自然的允诺下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现代人的技能提高了,但这更多的不是表现为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主要是在对自然属性的理解方面有所提高。所以对人类的能力、人类的局限的认识,往往是人类经验中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说人类到目前为止,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所能预见的岁月中,其欢欣得意的程度大致上还是要由大自然来做决定。它会给出一个总的规定和限度。有时候局部的、微小的人类活动会在小范围内造成一些悲喜的假象,但这只是一种暂时尚未褪去的幻觉在起作用。根本的决定力仍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类所有的改造自然的成功活动,都是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上,在得到大自然应允的基础上取得的一点点机会而已。所有违背了大自然意愿的事情,一样也不会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高级的人类心智活动,比如文学,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敬畏、恐惧,还有那些依顺的心情,都是这种种表达中不可避免、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根本上脱离了这些内容,也就成了井底之蛙的愚昧行为。当然,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一定要没完没了地描写风光景物,因为人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和悟想是渗透在一切方面的。

  一些文学大师的作品在对待大自然方面,其敬畏之心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常常写到的人物、在作品中反复追究的人物,也大多是一些心存敬畏的人。我们的当代文学关注的却不是这一类人,我们没有写出这种敬畏,所以从总体上看还是卑小的文学。大自然有时是以上帝或神的面貌出现的,每到了这时候表达上就更方便一些,但意义差不了多少。

  我写了许多关于葡萄园生活的作品,有人以为是象征,那么它可能真的不自觉地就“象征”起来了。但它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是什么象征,而是一片具体的葡萄园。因为山东龙口是中国上百年的葡萄生产基地,这里的葡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举目四望,到处都是葡萄园。所以很简单,我的笔下更多地出现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能把葡萄园理解为出世之地,不能以一部分人的少见多怪为准,竟然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葡萄园等同于什么亦仙亦幻之地。

  我从未把葡萄园的情形和它的生产状况写得虚幻缥缈。我只是如实地写出来。葡萄园里有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一切:痛苦、欢乐、挣扎、爱与被爱等等这一切。今天的文学阅读,我是指学院式阅读,如果离开了寻找符号和象征,以及字里行间可能含有的什么古怪的寓意,简直就没法进行下去。他们已经被繁琐怪异的知识和不可理喻的向导给弄愚了。在对于作品的表述上,有人离开了一些古里古怪的、与文学无关的舶来语,就没有了其他更好的语言来说话,就会失语。不过说说象征也可以,只可惜与事实不符。为什么不能实际一点儿对待作品,为什么不能朴素一点儿,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一致起来呢?

  不仅是葡萄园,还有林与海,这些与当今繁闹的都市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与当代知识分子闷在书斋中的生活反差极大的情状,都极易在一部分人眼中化为符号和象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令人十分费解。看来当今的创作和理解,还有一些研究工作,都需要更多地走向野外。从书斋到书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理论一旦挤成了球,就会出问题。自我繁衍的理论越来越与艺术无关,无关痛痒。一些写作者与关门大吉的阅读者,更不要说那些研究者了,心理上的反差会越来越大,最后等于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如果让一个常年生活在林子或海边葡萄园中的人来读这样的书,他们就会觉得一切都再平常不过。

  其实一个人无论是生活在海边还是闹市,无论在林子里还是书斋中,都需要一种正常的判断力,需要一种朴素的心情。

  那些生活在田野上的人并没有以特别怪异的眼光去端量学院和城市。在他们看来,学院就是学院,城市就是城市。学院和城市并没有向他们“象征”什么,也没有多少隐喻;起码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忙着向他们“象征”什么。真的,如果不是经过了长期而特别的培训,一个人一打眼就能从任何一种事物上首先看出了“象征”之类,是非常之不易的。

  如果以朴实的心情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也会随之一起变得淳朴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