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新的图景中重建中国视野(李云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7日08: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云雷

  所谓中国视野,既应该包括当代中国的现实,也应该包括传统中国文化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该在这三个维度上重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中国 视野是与世界视野相对的,当我们强调重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时,并非是要摒弃世界视野,而是要在充分具备世界视野的新情势下,重建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

  当我们谈论重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时,主要是想在以下层面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思考:1.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是在学习与借鉴西 方现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一支新拓的支流”,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2.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 国文学重新“走向世界”,模仿与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蔚成风气,而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3.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在世 界格局中位置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在文化上更加自信,不少作家开始重新借鉴传统中国的思想与艺术资源,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传统中国 文化,如何重新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认识当代中国的现实?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既“现代”又“中国”的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不同在于,它是“现代”的,是用现代汉 语描述现代中国人经验与心灵的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不同在于,它是“中国”的,是用中国人的语言描述中国人生活与情感的文学。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 “新文学”取得了重要成就,不仅出现了鲁迅等文学大师,而且在与人民生活的血肉联系中,在20世纪中国人的苦难与奋斗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可以 说,相对于古典文学,“新文学”是一种活的中国文学,相对于西方文学,我们在中国“新文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史,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欢笑、泪水 与悲伤。可以说,“新文学”在今天已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沿着“新文学”开辟的道路前进,在与人民、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中,描绘新的中国经验,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世界”成为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倾向之一,但在今天看来,这一倾向也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中国本来就在“世 界”之中,所谓“走向世界”却先在地将中国排除在外,尽管这只是一种抽象的表达,但在理论与语言层面都难以自圆其说。其次,所谓“走向世界”,主要是指西 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全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包括印度、伊朗等亚洲国家,也不包括非洲和拉美国家,更不包括今天“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世界图景只是特定年代的一种“想象”,我们今天应该打破这样的思维框架,重建一种新的世界图景,只有在这种新的图景中,我们才能更清醒 地认识中国,也才能更清醒地重建中国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走向世界”这样的文学观念还有很多,比如“三个崛起”,比如“论文学的主体性”、“论文学的向内转”、“怎么写”与“写什 么”等等。应该说,这些观念在特定时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时过境迁,我们应该对其重新审视与评价。这些观念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规范,至今仍影 响着我们文学评价的标准,甚至潜入到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形成了一种西方化、精英化、现代主义式的审美原则,这是一种从外部视角评价中国文学的“标准”,也 是一种以特定的文学观念审视丰富的中国经验的“原则”。重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应该将这些观念“历史化”,在更高的层面对之做出 反思,为中国文学开辟更加开阔的道路。

  新世纪以来,中国作家更多地借鉴传统中国的思想与艺术资源,这一“转向”既显示了中国作家的文化自信,也显示了我们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但是另一 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对于文化与传统,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只能学习与借鉴,而不能简单的模仿,应该以当代的生命 体验去激活传统,让传统真正地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生命中。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写得像《红楼梦》,而需要像《红楼梦》那样凝聚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正如 我们不需要写得像《百年孤独》,而需要像《百年孤独》那样深刻摹写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新经典的创造,必定来自于对当代生活的深刻体悟与理解,以及艺术上的 融汇创新。在这个意义上,重建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不仅是更多地借鉴传统中国的思想与艺术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和近代以来的中国 历史,在新视野中创造出活的中国文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