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格拉斯他总是在反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5日11:26 来源:北京晨报 

  本月13日,德国当地一家出版社宣布,世界知名作家、诺奖得主、以长篇小说《铁皮鼓》等作品闻名于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去世。

  君特·格拉斯是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经历曲折,同时又饱受争议。他去世后,当地媒体称“他的逝世令德国失去了一位斗士和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

  格拉斯的作品于开放初期进入中国,在读者、作家和学者中都有广泛的知名度。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李永平说“格拉斯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作家,反思战争、经济乃至现代化,这是今天的我们读他的作品时,应该注意的”。

  德国战后的代表作家

  在获得诺奖的三十年前,格拉斯已经名满天下,同时也几次被诺奖提名。这位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当过农业工人,鼓手,学过雕塑等等,写过诗歌、剧本,随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皮鼓》于1959年出版,使他一举成名。数十年中,《铁皮鼓》被译成数十种文字,销售了近500万册。这部小说与后来的《猫与鼠》(1961)、《狗年月》(1963)合称“但泽三部曲”,成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李永平说“格拉斯可以说是德国二战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当时硕果仅存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去世,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太合适,因为和他同时代的马丁·瓦尔泽还活着,但是说他是德国战后一代的代表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

  格拉斯的经历也非常曲折,李永平说“他后来写了一部自传回忆录《剥洋葱》,自曝曾参与过党卫军,这使他一度遭遇了很多的非议”。

  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格拉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李永平说“他的作品中,有非常多也非常深刻的对于德国历史和当下的反思,对于他所处的社会,也往往有非常深刻的批判性思考。这可能是他的影响力之所以这么广泛的原因之一。”

  在作家身份之外,格拉斯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参与众多的社会活动并发表见解。因此他也被称为德国的斗士,在他去世之后,许多著名的作家、媒体都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和哀悼。当地媒体称“他将作为一位不屈服的作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的积极参与、反抗精神以及自身的争议都对当今德国产生了影响。”

  中国人熟悉的作家

  对于中国的作家和读者来说,格拉斯是一个熟悉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被翻译成中文而广为人知。李永平说“大概在开放之初,他的作品就已经被引进到中国了,在后来的时间里,大部分都翻译过来了,因此在当代中国作家、读者中间,他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1979年,格拉斯曾经访问过中国,回国以后,在1980年写出了《头脑中诞生的人或德国人死绝了》。李永平说“那时候国内对他的介绍还很少”,或许当时的格拉斯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会被那么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1999年,格拉斯获得诺奖,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奖获得者,或许对他这样一位战后的作家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格拉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无疑是他的成名作《铁皮鼓》,这部小说,带着一些奇幻的手法,描述了那一段德国纳粹时代的黑暗历史,因此使他名声大噪,被称为惊世之作。李永平说“但其实格拉斯的写作也并非完全是奇幻的,比如另外两部大家所熟悉的作品,《狗年月》中既有传统的手法,也有许多戏仿和反讽。《猫与鼠》则完全以一种平实的手法,描述了过度的英雄崇拜,对于一个少年成长的影响。”

  事实上,格拉斯的作品也并非一致赞誉,在最初,也曾遭遇过许多批评和争议。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他的作品才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李永平说“格拉斯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作家,因此,也可以称他为思想家,他对于社会、对于历史都有许多深刻的反思。同时在当代的德国,他一直强调启蒙,反对民族主义,主张社会民主化等等,并且一向主张文学应该入世,积极地介入到社会生活和政治中去”。

  曾希望再来中国

  正如作家叶兆言所言,和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样的作家相比,他们对于当代的读者和作家来说,只是停留在书本中。而格拉斯不同,他和我们生活在一样的世界里。

  李永平曾经在2013年访问过格拉斯,他说“本来想邀请他来中国,但是因为他的身体状态已经不允许,所以未能成行。2013年的时候,我们到他那里访问,本来约了谈一个小时,后来大概谈了一个半小时,谈了许多话题,也谈到他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过去那些历史的看法。那时候他的身体就非常不好,不过对我们很欢迎,带我们看了他的雕塑。”

  在作家的身份之外,格拉斯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李永平说“他非常重视自己的雕塑创作,也跟我们说,希望他的雕塑来中国展览。但终究因为太多困难而没有成行”。

  诗人、作家、雕塑家,此外格拉斯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自幼喜欢绘画,曾声称绘画和雕刻是他的第一职业。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绘画与文学密不可分,正如他自己所说,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他的许多诗集里都有他自己绘制的插图。这些插图的内容和形式大多与诗歌的内容紧密配合,为诗歌提供了形象的注解。将文学作品的主题变为作画的对象,是格拉斯美术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格拉斯创作已经很少,但却致力于重新整理著作,并为之插图,李永平说“晚年创作比较少,身体不允许,但是也会为他自己的书做一些插图,他的很多书里的插图都是自己画的,他的绘画极好”。

  李永平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研究。

  不断反思的作家

  格拉斯是一个善于和习惯于反思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非常优秀的批判精神的作家。李永平说“在德国的作家中,不乏善于反思的作家,但是不论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现实的反思,格拉斯无疑都是力度非常大的,也非常深刻的。不论对他有多少争议,但这一点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始终坚持批判性思考的作家,不管是对二战,还是战后的经济、社会乃至现代化的思考,都是如此。”。

  今天重读格拉斯,这或许也是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李永平说“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我们的历史,现在,但是好像这种反思的精神并不足够。特别是在作家当中,去反思历史,反思当下的社会的比较少。当然,这有环境不同的因素,但是我想,从格拉斯的作品中,我们依旧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到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去表现自己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观察、反思”。

  实际上,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读他的作品并非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李永平说“他的书并不是很好读,即便是从事翻译,研究的我们,也会觉得不容易读,这其中有风格的原因,比如他的《铁皮鼓》,既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特点,又有非常写实的一面。再如《狗年月》,如果对作品的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也不太容易读懂。”

  翻译则是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李永平说“因为他用了很多反讽的手法,而翻译成中文的话,很难表达出来,读者也就感受不到。”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