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静心品一壶老藏茶(钟渔)

——读赵良冶《行者的南丝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5日10:36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钟渔

  翻开历史,辉煌的南方丝绸之路衍生出的是悲壮的茶马古道。而诞生在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城雅安的散文作家赵良冶,呕心沥血,几度南下北上,用虔诚与敬畏抚摸这条传奇古路上的尘灰与光彩,汇聚精篇力作而成《行者的南丝路》 ,让人们不禁对南丝路上那些被尘封的故事与散落荒草间的残垣断壁,重新唤起关注与思考。

  《行者的南丝路》 35篇文章,从文物考古、流传佳话、历史典故、非遗保护等等入手,成都、雅安、凉山、攀枝花、丽江、大理、腾冲……一处处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俗民风,如一颗颗散落的明珠,在他的笔下穿成了一串完整的珠链,让读者有幸看到了一幅南丝路上两千年风云变幻的全景扫描图。合上此书,我国重要的商贸和文化走廊——南方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萦绕脑海,久久无法散去。一如冬夜里,炉火上烹煮的这壶老藏茶。一煮再煮,其味越发醇浓,其色越发红亮。

  行者无疆。一路走来,南丝路上的那些古城、关隘、民俗、遗迹、残阳,无一不被他收入笔下,融会于心,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落笔即给人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发问又满是抚今追昔、沧桑巨变之意。在《守望清溪》 ,以“与世隔绝的先民们,守望的是清溪的崛起,古道的拓展” ,“历朝历代,边地将士们浴血沙场,守望的是清溪的安宁,古道的通畅” ;“无数商贾马帮背夫风霜雪雨,守望的是清溪的繁华,各民族和睦与交流” ,“古镇人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古道云卷云舒,守望的是清溪的古风古韵”几个章节统揽,将一座古城的沧桑,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百思百解,感慨万千。 《武侯祠》 《天路背夫谣》《丽江故事》 《大理石趣》 《国殇墓园》 《火红的攀枝花》一一读来,处处可见作者的文史功底与潜心思考……

  非遗项目藏茶的诞生地是雅安,身为雅安人无不谙晓藏茶的各种好处。他在《藏茶的前世今生》中写道:藏茶走向国际市场,靠璀璨的历史文化吸引人,精湛的制茶技艺折服人,富集的健康元素打动人。经典文章更是如此。赵良冶先生的散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之丰富、谋篇布局之精巧、传达的思想之悠远,读过的人都会发出无限感叹。然读罢此书,我的关注点不会在技巧上,并非因为赵良冶不懂技巧或技巧不高;我的关注点也不会在形式创新或各种主义上,并非他无力创新或扛起某某主义的大旗。返璞归真,历来是艺术的高境界,文章写到高妙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全是厚厚的底蕴。我的关注点在于,这些被人们谈得有些古旧、擦拭得一尘不染、咀嚼得略显淡薄、熟悉得失去激动的历史人文题材,作者是如何重新审视与把握,给读者一个崭新的视角与启发的?当他站在金沙江畔迤沙拉村问道:“是古村落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抛弃了古村落? ”当他几次前往泸沽湖摩梭部落,感慨母亲昔日故友肖淑明“本就一土司夫人兼总管,哪来摩梭王妃”时,我认为,他尝试了,他做到了。

  自幼书香门第的赵良冶先生,熟读唐诗三百首。祖辈皆是本地德高望重的读书人,陶冶得他一生都在做着与文化沾边的工作。他前半生读着书,弹着琴,演着戏,背着相机,游走于山水与风土人情之间,却并未真正提笔写下真正的文字。然而,当年近六旬的他,在自家书桌上悠闲地摆正纸笔,做出一副要做认真文章的样子时,却是谁也没想到的一番大气魄。他的文章一端上桌来,便是老江湖的味道。没有惊艳和出格,竟全是字正腔圆的平稳与厚重。而这些温文儒雅的文字背后,折射着他个人的大胸襟——在南丝路的文学创作这张白纸上略施几笔淡彩,让人们看看南丝路的古貌新颜,是何等绚丽与风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