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文艺工作座谈会 >> 正文

“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马龙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15日10:1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龙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美学结构体系和新的审美文化观念。

  一

  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研究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中华美学精神是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广阔的领域之中的,那么它的性质是由什么所规定的呢?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对此所做出的明确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具体规定的。这个根据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当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所做出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结构体系中,在中华美学精神的整体框架中核心和主导地位的肯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进而全面把握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所共同构成的这个体系的整体结构特性,这是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学术之根本和历史之必然。马克思在划分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类别的时候,把由经济基础及物质层面、社会存在层面所决定的观念上层建筑及精神层面的内容,提升和凝聚为“社会意识”这一综合的范畴。作为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范畴,社会意识包括了构成人的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各种意识和观念要素,是由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由社会心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众多思想、观念序列纵横交错的动态网络结构。这种抽象、普遍、理论意义上的社会意识,通过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运动过程,一旦成为具体、特殊、实践意义上的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之后,它就会成为其文化构成中的核心和主体。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基本社会类型及其意识形态的更迭、文化格局的演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遵循着这一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了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及其所决定的政治制度,并体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因此而形成了一个能够包容中华民族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整体文化结构体系和总体文化格局。显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包括中华美学精神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格局的多样统一性。

  二

  中华美学精神并非一种抽象的理论规定的结果,而是具体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存在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是通过它所发挥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得以确认的。从意识形态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核心地位看,作为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艺术、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哲学和宗教等,是这种功能结构的最集中、最深刻、最全面的表现。它们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和反作用要以特定的政治关系为中介。习近平总书记以意识形态为核心、为中介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文化结构中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做出了新的阐释:“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特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或隐或现地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因此,以中华美学精神诸意识形态形式为基本內容的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也就必然要把自己的视野放在以政治为主导的现实生活中,把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作为自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对象。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完全脱离政治的社会文化是不存在的。社会文化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以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为中介的理论,构成了文化功能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我们全面把握中华美学精神功能特性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功能的整体结构中,除意识形态诸形式所集中表现的反映政治关系的主导功能之外,还包括其他各种意识形式和各种意识、观念因素对社会生活实践的不同领域和侧面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心理结构等众多文化的生长点,虽不能简单地归属于阶级和经济的范畴,但都是社会文化整体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美学精神丰富性的体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仅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诸方面还不足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这样的规定: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三

  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由于自孔夫子以来就特别注重人事,所以“民本”的观念古已有之。以民为本,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美学理想已深深地融铸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的标志,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的确立正是传承和弘扬这种中华美学精神,开启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底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文化与人民的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而文化的功能最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并受到检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他因此而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论断。这里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而这里的“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以及在客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中来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在客体结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内容:“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主体结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文学艺术家的历史选择和自由创造,提出文艺的主体性建构的实质是如何做到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出发点,坚持“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基本原则。正是在这种文艺主客体的关系结构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本质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学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他们情感的沟通和心理的交融,并因此而形成了文学艺术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现实生活,发挥其认识社会和道德教育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功能的理论。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现时代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创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